当前,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核安全,参与和表达的欲望较为强烈。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核电企业的公众沟通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国内核电企业在推动新项目落地时,往往公众沟通的力度较大,但项目落地后,公众沟通的力度会有所衰减,或者简化为单一的科普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核电企业公众沟通常态化机制建设,始终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让沟通目标从得到公众理解提升为获得公众信任,这对于推动新时代我国核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核电企业公众沟通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各核电企业、行业协会、媒体等对涉核公众沟通工作日益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我国部分核电企业与项目所在地公众的关系仍然难言信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邻避问题”依然突出。公众对核电本身的了解不足,加之新媒体时代部分不实信息传播迅猛,导致公众接受信息不全面,对新事物怀有恐惧和怀疑的心理。而相较于其他能源项目,核电只要发生任何风吹草动甚至流言蜚语,都会导致公众立场发生极大的改变,核电公众沟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是“心理落差”始终存在。核电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难免因为大件运输、工程施工等对周边公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项目落户后,为当地带来的诸多贡献,又未能让周边公众切身体会到,进而产生心理落差。
三是“利益补偿”难言满意。在核电项目推进过程中,因为其地理环境等各种安全性的高标准要求,难以避免会涉及居民拆迁安置、行业发展冲突等问题。这些牵扯到具体利益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或补偿,就容易引起不满和抗议。
核电企业应建立完善公众沟通常态化机制
纵观世界核电发展历史,建立良好的公众沟通机制和核电行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反之则相互制约。核电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常态化公众沟通机制,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按照PDCA循环常态化精准开展公众科普工作。从核电公司层面出发,应统一整理、整合公众沟通工作中所需的各类资源,设计制作一系列能体现公司企业文化特征、具备品牌效应和优势的系统化、标准化科普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口径库、讲解词、宣传手册、科普宣传品等。
精准识别各利益相关方和重点沟通人群,广泛发动公司内各级党、政、工、团组织,以做好各自对口业务部门(单位)和身边人的沟通为重点,开展各类针对性公众沟通活动,形成“人人都是科普宣传员”的良好局面。
同时,建立新闻发言人高端沟通团队。要从制度层面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相对固定的新闻发言人团队,团队成员应分工明确,职责完整,便于沟通。新闻发言人最好由熟悉公司总体情况的高层人员担任,否则容易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调动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到新闻发言团队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建立相对成熟的口径库,不仅事件发生期间可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参考,还可为其他职工、相关方在遇到询问时及时作出正确应答提供支撑。适时邀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学会等专家团队对公众沟通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持续常态化精准开展公众科普工作。
二是用开放的态度做好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谣言止于公开。核电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项目建设和运营相关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如可以联合相关监管部门共同推进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公开化,建立完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制度和平台。在做好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相关规定,基于对利益相关群体的信息交流、咨询、参与、授权决策等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和公众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可通过网站、展览、电视和广播等途径实现提供信息和收集信息。通过研究、问卷、民意调查等让公众参与其中、各抒己见,而实现咨询。利用互动工作小组、利益相关人的对话、公民论坛和辩论等方式实现公众参与。
三是用共同体理念推动企地融合发展。核电与项目所在地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是公众沟通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构建利益共同体,创建新型的“共生共赢共荣”的核电站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核电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核电配套的行业涉及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加工等。在满足核电建设安全质量资质的前提下,大力支持所在地企业深度参与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吸纳大批当地居民就业,协调地方政府创造条件,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可实现核电站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协调发展。
核电企业应充分发掘利用内外部资源,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精准扶贫等工作,力所能及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认知所处的阶段、信息传播的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等不断发生变化,与之适应的具体公众沟通方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和适应调整。
作者单位:江苏核电有限公司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