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技小岗”凤麟核: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发布时间:2021-5-5 19:04 原作者:吴彪   来自: 人民日报客户端

2


图片

大事记:

1999年,自主化中子学核能软件正式启动研发;

2003年,利用研发软件承担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中国首个合作项目;

2005年,成为国际上被ITER组织认可的中子学建模软件;

2010年,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6年,基础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获欧盟委员会颁发的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

2020年,用户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40多个大型核工程应用;

…………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历经磨难,20多次版本升级,120多万行代码,团队的工作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在功能和性能上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超越。其实,“超级蒙卡”只是一个代表,像这样的软件,团队开发了很多款,起名为“凤麟云”系列智能核科技软件。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团队,把更多“中国智造”软件推向世界!


挑战世界第一!

中子被称为核系统的“灵魂”,中子源是产生、研究、利用中子的必备科学装置,是开展核能与核技术交叉应用前沿研究、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如果想在中子研究领域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成国际领先的中子源。当这个意气勃发的团队,信心满满地提出要建造世界第一的强流稳态氘氚聚变中子源(HINEG)时,却受到了外界的质疑甚至否定,“你们没有工程经验,怎么可能建成那样的中子源!”“这么高的参数,那么多发达国家都没建成”。吴宜灿却认为:“虽然积累和经验缺乏,但年轻也有年轻的优势,就是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有不会被传统思想禁锢的创新的心态,敢于去挑战世界第一。

国际上,稳态氘氚中子源源强的提高主要有两大技术难题:一是如何在黄豆大小的地方发生核反应高效产生中子?二是如何将3倍于太阳表面热流密度的核反应热安全导出?团队成员希望利用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去美国相关实验室参观考察,却被他们严词拒绝。大国重器,只能靠自己,面对困难奋勇向前。经过艰苦持续攻关,项目团队发明了分区多层中子调控复合靶、阵列射流强化散热等技术,攻克了超高热流密度下中子靶难以稳定产生高源强中子的难题。终于,中子源HINEG在2016年年初迎来了首个中子,同年年底,中子源强达到6.4×1012n/s,也就是每秒产生6.4×1012个中子,实现同类装置稳态源强在运国际第一!

在关键设备研发阶段,实验室里常常灯火通明,团队成员经常一干就到凌晨两三点,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为节省时间,博士们就在工地上打地铺、吃盒饭。看似娇弱的女科研人员也变身成“女子汉”,来回穿梭在庞大的设备之间进行组装调试,甚至要直面雷鸣电闪般的高压放电场面。光辉灿烂的背后,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不过是不断试错、不断验证,在不断地绝望中又找到新的方向。单就中子靶系统这一个部件,当时开发了多种类型方案进行验证,这些实验样件已经堆了好大一屋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有到超越,这个默默无闻的技术团队似乎在一夜之间惊艳了世界。中子源HINEG源强“世界第一”作为年度亮点,受到国际能源署(IEA)、国际政府间第四代核能组织(GIF)、美国核学会(ANS)报道和关注,并入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实验装置名录。

“挑战世界第一”的成功经历激励着团队成员将发展的技术不断深化。如今,“凤麟核”正将掌握的核心中子技术发展为“中子光”精密核探测技术,并应用到能源、医学、资源勘探、国防反恐、先进制造无损检测等领域。这些技术与产品已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的大潮,受到了政府、社会资本、上下游产业的极大关注,“中子产业”已初具规模!

强流稳态氘氚聚变中子源科学装置(HINEG)

本文导航

上一篇:浙江三澳核电厂一期核岛安装工程(标段1)合同签订下一篇:白俄罗斯奥斯特罗维茨2号机组完成启动前安全审查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