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发展核电是一场赌博 - 核能热议 ChinaNet
热图推荐
    查看: 13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核能热议] 【来论】发展核电是一场赌博

    [复制链接]

    24

    主题

    25

    帖子

    20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2:4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见派“曰:
    最近关于核电的消息比较多,而且负面的比较多。
    我们提倡不见风就是雨,独立思考,严谨求证,理性围观。
    多种能源品类,本身就是技术经济性和环境效应竞合的关系。谁行谁上,谁划算谁上,两害相权取其轻。



    截至今天的世界核电发展史证明,发展核电实际上是一场赌博,发展核电的国家在赌不会出核事故。
    世界上超过50个核电反应堆的四个国家,两个赌输了——原苏联和日本;一个差一点儿赌输,美国;只有法国迄今为止独善其身。
    原苏联在核电这张赌桌上不仅赌输了,而且赌得******都没有了。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远远超过了原苏联建造的所有核电站的建设费用总和,还成为了压垮苏共和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本发展核电以来,总共建设了5000万千瓦左右的核电站。最新的报道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损失已高达1.3万亿元人民币,若摊到日本核电的建设成本中,每千瓦就是2万多元人民币比建设费用还高。按20年静态投资回报期不计利息,每年发电8000小时,则每千瓦时的日本核电成本要增加0.3元左右。
    另外现在日本总计4000万千瓦左右的核电机组绝大部分还在停机状态,停机一天损失发电量近10亿千瓦时,按售电价格为0.4元人民币/千瓦时计,每天要损失近4亿元人民币,一年就是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福岛核事故到今年3月11日就六周年了!这些核电站绝大多数还处于停运状态。
    仅日本核电停运的减少发电损失,就已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看样子还要继续损失下去。这样算下来,日本的核电成本比煤电和天然气发电的成本都要高得多。
    而日本现有的绝大多数核电站停运到何时?现在还看不到头。再停运几年,这些核电站的寿命也就开始相继到期,该陆续退役了。日本在核电这张赌桌上也彻底赌输了。
    美国差一点儿赌输。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堆芯熔化,离核污染扩散只有一步之遥。三哩岛核电站所属的电力公司事故之后宣布破产。事故造成的损失不得不由美国政府承担。
    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之后,美国再也没有建设过一个核电站,再也不敢在核电这张赌桌上下注。美国的核电技术公司西屋公司的核电部门维持不下去,被转卖数次后,现在到了日本东芝公司的手上。
    只有法国一个国家的核电站侥幸没有出过大事。是核电这张赌桌截至目前为止唯一还没有赌输的核电大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已经发生的核电站灾难性事故,已经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为核电是否安全、是否经济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中国自己的核电安全现在是寄托在别人身上的。
    中国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核电技术,全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一个堆型来自于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另一个堆型来自于法国阿海珐公司的EPR。
    以美国西屋公司(现已被日本东芝公司收购)的AP1000第三代核电站为例,其首堆还没有在美国进行试验验证,就被拿到中国来做实验,而美国对自己计划建设的AP1000核电站的审批则等着中国的试验结果。
    由于美方提供的主泵有技术缺陷,使采用AP1000技术的首堆——三门核电站的投产日期,从原定的2013年拖到了2017年,现在还不能确定投产的日期。中国基于AP1000的CAP核电技术更是连首堆都没有做过。
    建三门核电站之前,中国有多少专家给美国的AP1000技术拍胸脯打包票?结果主泵出了技术缺陷,工期拖延了三年多还没投产,事先谁也没有料到。
    不久前东芝考虑西屋公司不再接收新的核电站建设订单,这意味着美国很可能也要退出核电技术领域了。美国的AP1000不搞了,中国的CAP核电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未来中国的核电技术如何发展?安全性如何保障?这成了中国未来发展核电绕不过去的难题。
    而核电站最大的安全难题就是,灾难性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出于之前的预料之外。
    (作者:陶光远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