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国核医学走过的第60个年头。 然而,提及核医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头雾水。在人们的印象中,医院有内科、外科、放射科等,唯独对核医学感到陌生。那么,核医学究竟是什么,能够诊治什么病症?它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如何?日前,记者与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301医院核医学科原主任田嘉禾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霍力教授进行了交流,并走进了中核集团的放射性药物生产线,揭开蒙在核医学上的神秘面纱。 走近核医学 “玻璃人”是被家人抬进医院的。 这位来自青岛的农民得了骨软化病,俗称“脆骨症”,身体像玻璃般脆弱易骨折,生活无法自理。从病理上讲,脆骨症是体内肿瘤所致,切除肿瘤即可治好。原理很简单,但找到肿瘤所在位置却是最大难题,它可能长在脚趾、腿、肩膀、头部等全身任何部位的骨头或者软组织里,想要精确定位绝非易事,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脆骨症成为医学上的疑难杂症。 幸运的是,医生将放射性药物注射进病人体内,借助专业设备定位到了肿瘤所在。通过手术摘除肿瘤以后,病人恢复了健康,不仅生活能自理,家里的20亩地也能自己打理。 而在这个病例中,正是核医学起到了关键作用。简单而言,核医学就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从业人员、专业设备(SPECT、PET)和放射性药物是其发挥作用中不可或缺的三驾马车。其中,放射性药物是由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核素搭载不同的化合物,能够到达心脏、脑、脏器等身体部位。 治疗疾病时,放射性药物经口服或注射进入人体后,核素聚集到目的地,杀死有病的部位或组织,同时,正常的身体组织不会受到损伤。其中,用碘-131治疗甲亢就是典型案例,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甲亢的首选方法,被誉为“不流血的手术”。 这种有针对性的治疗,“就像是准确打中苍蝇翅膀,而不伤及其它部位。”田嘉禾形象地比喻说。 精准,正是核医学的一大优势。“精准医学是当前医学的趋势。”田嘉禾相信,“核医学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核医学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及早发现病情。在诊断疾病时,医生通过专业设备可以清晰捕捉到放射性药物在身体内的特异性分布影像。这些特异常常发生在疾病早期,在超声、CT、磁共振检查等医学方法难以找到结构变化和异常之时,“核侦探”则能够提前3到6个月发现疾病。早一步发现病情,就能早一步治疗。 由于具备及早发现病情和精准治疗的特点,以及放射性药物种类增多,核医学发展到今天应用范围很广泛。“几乎和医院所有科室都打交道”,冠心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等的诊断和治疗中都有核医学的身影。 然而,核医学离不开核素。一提到“核”,很多人首先想到核事故、核辐射等,内心存在恐惧和抵触,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由于缺乏对核医学知识的了解,也往往谈“核”色变。核医学真的那么可怕吗?对此,霍力给出了答案:核医学以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核医学图像、数据,帮助临床医生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治疗。 霍力从两方面解释了这个结论: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自然界的各种射线无处不在,一次长途空中飞行所受到的辐射水平比接受一次核医学检查都要高得多,大多数核医学检查中病人所受到的辐射量比X光检查更少。另一方面,放射性药物中的核素具有半衰期,一般情况下患者做完检查,体内残留的放射性物质绝大部分已经消退,不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影响。 “对核医学,不要妖魔化,也不要神化。要理性看待它在临床上的作用,充分利用核医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田嘉禾表达了他的看法。 核医学与中核集团的不解之缘 封闭的室内矗立着生产设备,没有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声和繁忙的流水线,也看不到工作人员,地上整整齐齐码放着一个个小桶似的铅制容器。这就是被称为“核医学之王”的钼锝发生器,每周仅生产一次,但目前国内获批的30余种放射性药物中,三分之一要和其产品配合使用。 离此地不远,是氟-18生产线。由于核素有半衰期,工作人员凌晨2点左右开始生产,合成药品后,早晨6点开始配送,为北京30家医院的核医学科室提供日均二三百人次的用药量,方便诊断肿瘤和心脏病患者,每天如此。 这是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21条放射性药物生产线中的两条。 “放射性药物的多样性,是核医学的活力与灵魂所在。”作为专门负责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的同辐公司总经理,武健通过引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亚明的一句话,阐明了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的紧密关系。而回顾中国核医学的发展和中核集团研发、生产放射性药物的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二者共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 1956年,我国提出“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开启了我国核医学的大门,与此同时,国内首个同位素研究机构在中科院物理所(原子能院的前身)成立。1958年第一个临床核医学科建立,我国核医学正式拉开序幕时,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了101重水反应堆,并成功生产出33种放射性同位素,为早期核医学同位素的使用提供了保障。随后,中国第一家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成立,碘-131工艺实现批量生产;第一个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建成,可生产十余种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胶囊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卫生部批准的放射性新药……可以说,中国核医学放射性药物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是由中核集团实现的。 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中核集团,没有自满于现有的成果,而是不断加快着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以钼锝发生器为例,在实现自主研制之前,是从比利时进口的,不仅价格昂贵,运输也很麻烦。中核集团用十几年时间以国产取代了进口,得到国内核医学界普遍赞誉。随后又经过十年努力,建立生产链,在大中城市建立药物中心,就像奶站供奶一样,不断为医院提供药物,钼锝发生器也因此有了“钼锝奶牛”的昵称。钼锝发生器及其药物研究成果在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一个新药研制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付出的诸多心血。据同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透露,放射性药物的研发通常需要10年时间,很多研究人员做硕士论文时就选择了相关课题,此后不管是为了攻克技术难关还是工艺难题,不管失败过多少次,他们都没有退缩。 2011年,中核集团整合中国同位素公司、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力量,成立了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至目前,已拥有3个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基地、8家放药中心、21条放射性药品生产线和国内最全的放射性药品品种,为中国核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补齐短板任重道远 当前,国内外医学界都在大力倡导精准医学,“这是继RosalynYallow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获得诺贝尔奖后,核医学发展迎来的第二次高峰。”霍力强调。此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国也把发展核医学列入“十三五”期间政府要做的一百件大事。可见,核医学在经过60年的蓄力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然而,中国核医学界是否做好了迎接春天的准备呢? 据田嘉禾介绍,尽管近几年核医学发展提速,但全国600万医务工作者中,核医学从业人员只有不到1万人,而核医学的医生更是不到4000人。 由于核医学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核技术以及生物学等领域相关知识的学科,目前我国没有一所培养核医学技术人才的本科高校,只有一所高校的研究生专业设有核医学系。“人才太稀缺了,培养一名核医学医生,需要至少10年时间。”这是业内人士共同的感慨。田嘉禾进一步指出,如何培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满足核医学临床需求,是更大的难题。此外,和国外成熟经验相比,国内目前核医学技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技师注册制度、定期考评体系都还不健全。这都无法适应现代核医学的发展要求。 设备方面,与美国3亿人口拥有12000多台核医学设备相比,我国13亿人口却只有800多台核医学设备,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500多家三甲医院。价格昂贵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医学在国内的普及。 目前,国内高端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一方面是因为国外技术垄断,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厂商力量还比较薄弱。近年来,核医学设备国产化略有成果,但仍任重道远。 霍力认为,目前国内核医学应该在精准治疗上下功夫。这一问题的关键落在了放射性药物上。她指出,国内放射性药物审批流程繁琐,药物研发周期过长,确实制约了核医学的发展。 同辐公司作为国内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的研发、生产龙头企业,武健表示要“把放药做精做好”。同辐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了近8000万元资金研发新药,“十三五”的新药研发也已立项。他还透露,同辐计划在全国建立30个放射性药物配送中心,争取覆盖80%的群体。同时积极与中华医学会配合,推进“一县一核医学科”的建设工作。“普及核医学,让老百姓用得上。”“核医学应该成为未来医学不可或缺的,解决常见病、基础病的有效手段。” 除了用得上以外,是否用得起和敢不敢用,也很重要。霍力认为,国内核医学检查费用没有进入医保,限制了普通人的使用。而公众对核医学安全性存在的疑惑,也有待消除,为此,田嘉禾呼吁媒体进行广泛科普,为核医学的推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核医学而言,想要做出好饭来,巧妇——从业人员,米——放射性药物,锅——设备,火——政策、宣传等外部条件,缺一不可,而且都要达到要求。”田嘉禾总结道。(王临艳) 中核集团同位素与放药研发生产历程概览 2015新的加速器制备碘-123核素批量生产供应市场 2004我国第一个正电子药物研制成功 2002核动力院作为主发起人注册成立了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其同位素及其制品进入企业经营 2001原子能院作为主发起人创立了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其同位素及其制品进入企业经营 1994原子能院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Cyclone-30调试出束,试生产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生产加速器药物的历史 1986核动力院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堆照99Mo凝胶型99Mo-99Tcm发生器生产线 1983中国同位素公司成立 1982原子能院同位素研究所研制的131I胶囊(诊断)是我国第一个被批准的放射性新药1972中国第一个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建成,当年可生产32S、32P、131I、198Au等十余种医用放射性同位素 1967胶体磷[32P]酸铬等5种放射性药物供应全国医院 1965第一家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在原子能院成立 1958成功试制出24Na、32P、35S、60Co等33种放射性同位素 1956中科院物理所“同位素制备组”成立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