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沉痛默哀 | 核科学先驱陈达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2016-7-23 18:48    来自: 中国核网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722809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陈达,少将,著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测试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为核爆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陈院士19377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7年至1963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80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院士是中共十七大代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在苏院士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江苏省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达院士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在特定条件下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研究某些核材料在深度燃耗后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创建了极端条件下诊断中子剂量的放化法。解决了在本底干扰严重、反应体系复杂情况下的放射化学诊断学的取样系数技术难题。领导并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3月,陈达院士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他将核科学与材料学、医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发展方向,创建了核科学与技术新学科。经过不断拓展,由陈达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与工程系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

2007628日,《新华日报》曾在头版刊发记者采写的陈达院士的稿件——《将军院士的二次起跑》。

2003年,陈达院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医学物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届25名同学毕业,8个上了研究生,其他100%就业,就业层次在全校属中上。

少将那条内敛深埋的情感线 

在采访中陈院士回忆:1957年,我考上了清华大学。那一天,我茫然地走在镇上,竟遇到了6年没见的小学老师曹锦祺。我告诉老师,我考上了清华,家里没钱,父亲不让我上。老师给了我35元钱……于是,我这个穷孩子得以北上成行,进了大学校门。

曹老先生以当时大半个月的工资,把陈达送进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更送陈达西出阳关,成就为一代核武器专家。

44年后,陈达与新华记者梳理自己的人生,首次透露:改变我人生的曹锦祺老师解放前是个地下党。我父亲给新四军当坐地侦察兵。从小,我就跟着父亲借走亲访友了解国民党调兵消息,然后连夜送给新四军。我小时候跟父亲去见过梁灵光呢!所以,我对解放军,对共产党,有天然的感情。

这种浸入血液的天然情感,让陈达的心变得很。毕业时,当很多同学守北京,战上海,攻天津时,陈达就是想西出阳关,想到部队去。四海为家,我无所谓;有所谓的,就是要搞创新科研。

原子弹上天,他去采摘蘑菇云

陈达办公室的墙上有两幅大照片,无言,但是自豪,还有几分震慑。两朵艳丽的蘑菇云。黑里透金的那朵,标注:1964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景观;白中透粉的那朵,标注:19676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景观。

将军院士陈达言谈很少用形容词,对着照片,这位室主人却两次感叹漂亮

1964年初现场考察时,陈达戴着全队最低的学员军衔进戈壁;今天的少将回忆说:红底黄边的学员肩章,真漂亮!”——漂亮的肩章,标志他最理想工作开始了。

1964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陈达离现场80公里。转身过来,我看到了蘑菇云,太漂亮了。”——漂亮的蘑菇云,将陈达的名字刻在了中国核事业的纪念碑上。

原子弹爆炸,蘑菇云上天,陈达他们的任务是采集爆炸后的灰烬——多年后,清华人骄傲地称陈达是采摘蘑菇云的清华第一人

蘑菇云是辉煌瞩目的。而陈达说,戈壁滩让他终生受益的,是那项事业、那个全世界顶尖科学家团队对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品质塑造。

比方说,不唯唯诺诺,只求真唯实,陈达的直脾气就从戈壁滩来。一次,实验数据出来,比他高几级、大20岁的科学家认为有误。陈达据理力争,面红脖子粗。但是,当这位科学家出示一份陈达这个级别不掌握的秘密材料后,陈达释然让步。没这个背景,我的计算正确;在这个背景上,我的计算代表性不够。所以,这位前辈科学家一直欣赏陈达,说他学术上不唯唯诺诺,有错误不固执己见

从核物理到核医学,65岁以后的和平起跑

65岁,似乎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年龄了。一个人,还能第二次发力起跑吗?

2001年,陈达从核技术研究所来到南航。从部队到地方,从西部到家乡,从军事武器领域进入护佑生命的和平医学领域。论辉煌,战争最激动人心;论境界,和平总是更美好。

从原子弹到核医学物理,有多远?很远。前者是放射性物质的裂变、聚变、爆炸,对生命是巨大杀伤;后者是运用射线治疗,对生命是关怀福祉。现在,在陈达院士的率领下,南航从本科起步搭建专业平台,在这基础上进行尖端的物理治癌探索。业内人称,这么完备的核物理医学框架,国内罕见。

二次起跑的院士,给自己定位是人梯,不过依然力道十足,戈壁滩作风不变。材料学院副院长戴耀东是陈达院士的助手,他说,我们最近在做纳米炭管的靶向治疗研究,实验中观察到激光诱导爆炸。搁在有些学者那儿,马上拿去发论文了。可是陈达院士很严谨,要求我们搞清楚,这到底是一种真的爆炸,还是结构性坍塌;如果是爆炸,要进行能级计算,不仅知道现象,还要把现象解释清楚。

戈壁滩的种子,正在南航的新田地生根发芽。仲夏的大学,是收获的季节;陈达的6月,是当选十七大代表的6月,也是他收获第一茬和平毕业生6月。 

愿陈院士一路走好!

参考文章:

科学网,2016.7.22  

新华日报,2007.6

 

上一篇:迎接春天,中国核医学准备好了吗?下一篇:盘点 | 那些为祖国核工业做出贡献的研究堆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