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你知道吗】黑客攻击核电站是要干嘛?

发布时间:2016-11-7 14:22 原作者:张威   来自: 安在



事故后果

三哩岛核事故是核电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堆芯熔化的核事故。它是由一系列人因事故和机械故障的不断叠加造成的,但它的后果并不是特别严重。整个事故期间,有3名工作人员受到了40毫西弗剂量(工作人员每年可以接受50毫西弗的剂量)的辐照,1名工人的前臂皮肤受到了500mSv的辐照,1名工人的手指因进行反应堆冷却剂取样操作而受到1500mSv的辐照。整个事故中,无人员受伤和死亡。核电站周围15英里内大约有14.4万人撤离(大部分人是自动撤离),但不到一月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回到了原住地。

三哩岛核事故的事故后果影响能够控制得如此之小,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设计了安全壳。安全壳是一个墙厚达到1米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它的坚固程度可以承受飞机的撞击。在三哩岛核电站内部发生堆芯熔化之后,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全成功地控制在了安全壳以内,从而保护了周围公众不受核辐射的影响。

三哩岛核事故让核电站的设计人员认识到了堆芯熔化是可能发生的,在此之前大部分设计人员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设计了足够多的保护措施。在三哩岛事故之后,设计人员在防止堆芯熔化事故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设计研究工作,有效提高了新建反应堆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核电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核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工业事故。它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设计缺陷,但最主要的还是人为因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技术在事故之后被逐步淘汰,目前已全部淘汰,现有的核电站是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故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的石棺

事故过程

1986年4月25日,距离乌克兰首府基辅130公里,距离切尔诺贝利18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正在进行一次安全试验。26日1时,工作人员为了达到试验计划的功率,将保证反应堆安全的控制棒提出,所提升的控制棒已经超出了运行规程的限制。尽管如此,试验仍继续进行。为了避免反应堆自动停堆,工作人员还切除了部分事故保护系统。

试验开始后不久,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冷却剂温度上升,出现闪蒸现象(即突然蒸发成水蒸气)。冷却剂闪蒸之后,反应堆内空泡增加,具有正空泡系数的石墨沸水堆功率急剧上升(据说是4s内增大了100倍)。所谓的正空泡系数表示的是堆内空泡越多,反应堆功率越大,这也就是这种反应堆的设计缺陷,现在法规要求反应堆的空泡系数必须为负值。这时,工作人员希望把控制棒插到堆芯里,但是由于堆芯功率暴涨,温度急剧上升,导致了控制棒管道变形,控制棒无法插入堆芯。至此,反应堆已经进入了失控状态。

反应堆进入失控状态,堆芯功率迅速增加,燃料棒开始熔化,堆内蒸汽压力瞬间暴涨,最后导致了一场蒸汽爆炸。蒸汽爆炸破坏了反应堆的顶盖,并把反应堆厂房屋顶炸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设计安全壳,当时对于安全壳的必要性还存在争议,美国人认为需要,苏联人认为不需要。所以,反应堆厂房被炸毁意味着所有放射性全部释放到环境中,这就形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这个过程说起来不短,但实际上整个过程只有8分钟,工作人员根本还没有时间进行抢救。

反应堆内的蒸汽爆炸导致厂房损坏,放射性物质直冲云霄,四处飞溅。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从反应堆内溅射出来的高温核燃料和石墨与氧气接触,引起了石墨火。火花随着放射性物质溅落到核电站的各个厂房,引起了30多处的大火。即是放射性物质释放,又是大火灾,人类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就这样发生了。

抢险过程

事故发生后,苏联立即调动60万的抢救大军,分空、陆和地三路封锁核电站的辐射源。抢险的第一步,是终止反应堆内的裂变反应。但是反应堆处于炎炎大火之中,抢险人员根本无法靠近。于是,苏联政府调动了最顶尖的飞行员,驾驶直升机运送士兵,从空中投下沙包和硼酸。沙包用来熄灭火焰,硼酸用来终止裂变反应。在投了2000吨的硼酸和沙包之后,反应堆内的裂变反应终于停止了。但是,这样的抢救方式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当时在反应堆上方的辐射值已远远超过致命辐射值的,飞行员和士兵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反应堆上方徒手空投沙包,必然受到了大量的辐射。据报道,在任务完成不久之后,很多士兵就出现了呕吐现象,随后就逐渐有人死亡。

空中任务只是把大火熄灭,把裂变反应终止,但事故还没有停止。反应堆内的熔化燃料形成了温度极高的熔融物。这些熔融物把地面上的水泥板烧裂,并继续往下侵蚀。而地底下是供应全国的地下水,一旦地下水受到核污染,后果就更加不可控制了。于是,苏联政府派出了一万名旷工和共青团员开始挖地道,他们的任务是挖出一条隧道通到反应堆底部,用水泥把下面填满,以阻止熔融物往下侵蚀。同样的,这些挖隧道的人员也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同样受到了难以计量的辐射剂量。可想而知,其代价同样也是惨重的。

但更为难以想象的事情还在地面上。反应堆中带有放射性的石墨块被炸得到处都是,这些放射性石墨块必须扔回到反应堆里,以减少放射性的释放。这些工作本来应该是由机器人完成的,但由于现场辐射太高,机器人没过多久就报废了。苏联政府只好派出士兵来完成这个任务。3400多名士兵每45秒换一人,轮番冲上厂房屋顶将石墨扔回反应堆,每人只能铲两铲。当然,这些士兵也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

最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终于被一个由水泥浇筑而成的盖子封锁住了。这就像给核电站造一个水泥的棺材一样永久地将其封住,这个水泥盖子也被称为“石棺”。

事故后果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抢救现场极为惨烈,而事故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惨重。据当时苏联科学界估计,烈火中有5~30%的放射性物质化为烟尘随着空气扩散到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事故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400倍,直接受辐射尘污染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自1986年2000年间,大约有35万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地居民被迫迁出受辐射污染的家园。

当然,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原子弹爆炸直接比较并不适合。与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致命辐射相比,核事故产生的辐射强度要小得多,释放速度也慢得多,对人体的伤害远没有原子弹那么强烈。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抢救现场,约有200多人因为受到高剂量辐射送往医院急救,其中134人患上了急性放射性综合症,有28人因此而死亡。在事故发生后4年,参加第一线抢险的60万军民中,大约有5000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去世,其中多少死亡与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直接关系现在还说不清楚。虽说这个死亡人数不到抢险人员的1%,但这样付出依然是非常惨重的。2006年,也就是事故发生后20年,法国《世界报》报道,当时60万抢险人员,已有10%去世,另有16.5万人成为不同程度的残疾人。

死亡人数的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长期影响的死亡人数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受到辐射影响的人口很多,直接被迫迁出距离核电站30公里内的人口大约是35万,在30公里外的数百万人口,虽然无需搬迁,但也是长期生活在核污染区内。这些长期生活在核污染区内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多少影响,便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为了评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相关部门联合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组织组成了一个叫切尔诺贝利论坛(Chernobyl Forum)的机构。该机构组织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撰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报告,该报告(2006年版本)估计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是9000人。

然而,这份报告的结论受到了很多反核团体的质疑。绿色和平组织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因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新增的癌症个案总数为27万宗,其中9.3万宗是极为可能致命的。同年,欧洲新兴的环保政党——绿党为了回应切尔诺贝利论坛的报告,集合了一批环保反核的科学家,发表题为《切尔诺贝利的另一报告》的报告。该报告预测因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新增的癌症死亡人数在3万到6万之间,是切尔诺贝利论坛报告预测的7到15倍。

2011年2月28日,就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前不久,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发表最新的切尔诺贝利报告,报告内容基本上与切尔诺贝利论坛的报告一致。该报告指出,在134名患上急性放射性综合症的抢险人员中,有28人立即死亡;随后死亡的19人与辐射无关;余下的87名幸存者有一些健康不佳状况(包括2宗白血病及2宗癌症),但都还活着。至于其他数十万的抢险人员,除了可以确定的白血病和白内障发病率高于正常外,没有证据显示辐射对他们的健康有其他负面影响。核事故发生后切尔诺贝利附近居民中新增了6800多宗甲状腺癌,其中有部分是与辐射无关的。在这6800多宗甲状腺癌中,到2005年为止,有15宗死亡。而如果当时前苏联能够积极禁止居民饮用受放射性碘-131污染的牛奶,这些甲状腺癌个案相信是不会发生了。综上所述,目前能够确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数是62名。该报告的最后结论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果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劝喻受影响的百姓不要过于恐惧。

对于报告的可信度,英国著名环保作家蒙比奥特(George Monbiot)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ECAR)的性质有如联合国的另一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他们的报告都是由各国该专业的顶尖科学家参考上千份科学文献,经过仔细论证而作出的结论,既然环保人士认可IPCC的全球变暖报告,便没有理由对UNSECAR同样严谨的论证报告表示怀疑。

3.福岛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当时电视上可怕的画面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9级地震加15米海啸,这是核电站有史以来遇到最为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下,我们本来有很大的希望可以安全地渡过,但很可惜,我们没能做到。

 

福岛核事故现场

事故过程

2011年3月11日14时16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地震。位于东京东北270公里处的福岛核电站检测到了地震信号,自动启动紧急停堆系统。大约30分钟后,反应堆都实现了自动停堆,进入次临界状态。至此,核电站处于安全状态,这也说明核电站成功抵抗住了9级地震的冲击。

停堆之后的反应堆还需要不断地供冷却水来冷却堆芯的余热,这样才能确保反应堆的绝对安全。14点47分,大约停堆1个小之后,地震震毁了输电塔,核电站失去了外部电源,用于冷却堆芯余热的水泵停了。这时,启动应急柴油机启动,供电给水泵进行冷却堆芯余热。

15点37分,即应急柴油机启动50分钟后,核电站遭到海啸袭击,高达15米的海啸把两台应急柴油机淹没,核电站的最后一道防线失效了。在应急柴油机失效之后,核电站场内还配有紧急备用电池(UPS),UPS可以供应8个小时的电力。在这8小时的时间里,抢险人员的任务就是找到外来紧急电源来供给冷却堆芯余热使用。但是,很遗憾,东京电力公司的抢险人员没能完成这个任务。等到UPS电源用完之后,堆内的水慢慢被烧成水蒸气,然后就是燃料棒熔化,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

反应堆燃料棒的包壳是一种锆合金,这种合金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会产生氢气。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内便发生了这种锆-水反应,产生大量氢气。当工作人员通过释放蒸汽来减少反应堆内的压力时,锆-水反应产生的蒸汽也随着水蒸气跑到厂房。

氢气不断在厂房里汇集,到了一定浓度,便产生了氢气爆炸。福岛核电站是二十世纪70年代建造的核电站,它的厂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安全壳,其建造标准远低于安全壳的要求。在这次氢气爆炸中,反应堆厂房被直接炸毁,这便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爆炸画面。福岛核事故的爆炸和切尔诺贝利的爆炸是有本质区别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爆炸是堆芯内部的蒸汽爆炸,放射性物质随着爆炸飞溅出来,而福岛核事故的爆炸是厂房内的氢气爆炸,就跟普通的煤气爆炸一样,危险程度并不是太很高。但氢气爆炸炸毁了反应堆厂房,使得厂房内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了环境中,造成了放射性泄漏事故,这便是这次爆炸带来的严重后果。

抢险过程

3月11日16时36分,东电公司确认备用柴油机被海水淹没,反应堆堆芯冷却系统失去控制,到3月12日15时36分,反应堆厂房发生氢气爆炸,这期间经历了整整23个小时。在这23个小时的事故抢救时间里,抢险人员居然没能找到一个外部的应急电源,而是让反应堆慢慢地把水烧干,最后造成堆芯熔化,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抢救如此地不及时,其中的原因,相信只有东电公司能够说得清楚。或许是现场的条件恶劣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现象,比如交通、通信毁坏的程度,或许就是负责事故处理的人员应急能力不足,或许就是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处理事故机制上存在大问题。据日本媒体报道,东电公司在事故发生后,并没有上报到首相菅直人,而作为首相的菅直人,居然说是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福岛核事故的。

对于事故的处理方法,很多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最简单的方法就把周围的海水直接灌到反应堆内冷却堆芯余热,但这样反应堆就会受到海水的污染,需要报废。起初,东电公司并不愿意这么干,因为一个反应堆就是上百元人民币的投资,他们可能还存在保存反应堆的侥幸心理,但是最后还是只能这么做了,但那时反应堆已经熔化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空运备用柴油机,或者直接把军舰开过来,用军舰上的大型发电机给水泵供电。当然,东电公司都没上报菅直人,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用军事设备来抢险。

总之,根据公开资料的报道,并没能看出东电公司的抢险人员在反应堆熔化之前采取了哪些关键的抢救措施。毫无疑问,这其中是有管理责任的。

事故后果

福岛核事故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事故中没有人员因为核辐射而死亡。在如此严重的核事故中,能够做到无人员伤亡,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核电站的安全程度。在受辐射的人员中,按照今年1月份东电公司的统计,累积辐射剂量超过5毫西弗的人数约1.5万人,累积辐射剂量超过50毫西弗的约1751人,累积辐射剂量超过100毫西弗的约173人。

1毫西弗是普通人一年内允许接受的辐射量,5毫西弗相当于接受一次CT检查的辐射量,50毫西弗是辐射相关工作人员一年内允许接受的辐射量,100毫西弗以下不会出现明显的组织损伤,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允许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是250毫西弗。 然而,福岛核事故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心理伤害远大与核辐射造成的伤害。此次事故的撤离距离是20公里,20公里到30公里内的居民被要求室内避难,总撤离人数超过15万人。大批人员需要远离自己的家园,并不时地被告知不能长时间在室外停留,不能喝当地的牛奶,不能吃当地的蔬菜等等,这对当地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小孩子。据报道,目前还有13万人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中,有些小孩每天醒来还会问今天有没有辐射这样的问题。

目前,福岛核电站内还有大量核污染水需要处理。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将这些废水排入到大海中,通过海水的流动来稀释污染水。这种做法,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反响都很激烈。最后究竟如何处理这些核污染的废水,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

人类历史上每项技术的发展,都会伴随着收益和风险。正如我们不会因为飞机有可能出事故就不乘坐飞机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因为核电站有可能出事故就放弃核电。然而,在核事故面前,人类的力量依然非常渺小。直面核事故,敬畏核安全!希望世界各国能够共同携手,让核事故不在发生。

123
上一篇:套“金钟罩”核电没啥可怕下一篇:核废料是留给后代“永远的噩梦”吗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