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泵为代表的关键设备拖期导致三门1号、海阳1号整体项目拖期。”国核技专家委员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也坦言,“西屋在设计图纸上的频繁变更,导致了项目超期超预算。” 据悉,目前全球在建AP1000机组共有8台,分别位于浙江三门、山东海阳、美国乔治亚州Alvin W.Vogtle电厂和南卡罗来纳州V.C. Summer核电站,每个厂址各有两台机组。官方资料显示,中美AP1000项目之间已经建立了建设经验反馈机制,并共同努力解决该技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整个AP1000技术引进一共有5个技术转让合同,包括7个技术领域:核岛系统设计、设备设计及制造、核级锆材制造、仪控设计及供货、燃料设计及制造、工程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 而迄今为止西屋已向中方提供了120000份以上的文件和图纸,超过225份西屋的计算机代码(交付、安装)以及超过140份西屋的培训课程。 “双方技转接近尾声,进入收尾阶段,但未签署最终验收意见,是因为还有部分应提交的文件和有争议的软件所致。” 陈鸣说,“依托项目三门1号机组目前正在热试,力争今年年底前装料。但也不排除明年初才有条件装,最快将于明年后半年商运”。 令人唏嘘的是,与常规核电站建设周期48个月相比,AP1000全球首堆三门1号机组,从2009年FCD(浇筑第一罐混凝土)到尚未完成的COD(商业运行),已然迈向第8个年头。 『核电霸主的陨落』 三门项目拖期仅是西屋公司种种问题的冰山一角。 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停建停运在役所有核电站,作为日本核燃料的主要供货商,西屋失去了最大的一块收入保障。而在AP1000技术出口方面,西屋十年征战海外市场却频频落败。 资料显示,一直以创新和致力研发而著称的西屋,目前在全球有超过60个办公地点,2016年4月公司完成WECTEC的合并后,全球员工总数已至19000人。公司旗下共设立五大业务板块:新电站及重大项目,在运电站业务,核燃料及组件制造,退役、去污及修复,以及工程设计中心。 作为曾经的“核电鼻祖”,翻开其130年的历史,仍可看到战绩显赫。在上世纪60~70年代,西屋开发的压水堆核电技术,在全世界独占鳌头,占领了世界一半以上的核电市场。8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核电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所使用的民用核能技术,几乎都来自这家公司。这是西屋最辉煌的时代。 2006年,根植中国电力市场多年后,来自日本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又以5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西屋,顺利地从中国政府手上获得了价值不菲的核电设备合同,拥有百年历史的西屋公司也顺利从“纯美系”过渡到“混血儿”。 但是,几经易手的西屋再也无法上演上世纪60~70年代的辉煌业绩。事实上,西屋核电站的订单自2008年5月以来一直处于中断状态。 “西屋和其AP1000技术,近几年也有一些重大成果。比如,2011年底,获得美国NRC批准AP1000(19版)设计认证证书;2011年底获得英国核监管机构对AP1000安全审评的临时验收证明;2012年2月、4月,Vogtle和VC•Summer两个AP1000项目,获得NRC颁发的建造和营运联合许可证。”资深核电专家温鸿钧分析说。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屡战屡败的业绩,却明显地显示着西屋的失落。在立陶宛Visaginas核电项目招标中,西屋的AP1000,在与日立-GE的ABWR的竞争中落败;在白俄罗斯第一核电项目Ostrovets招标中,Rosatom的AES-2006获胜,西屋的AP1000被击败;在英国新建核电计划的对AP1000和EPR的安全评审中, AP1000落败于EPR;在英国的德资电力企业Horizon的出售招标中,西屋又败于日立公司之手,而母公司东芝随即决定:西屋永远退出英国新建核电计划。 谈及西屋近些年业绩不佳的原因,温鸿均认为:“AP1000是世界上造价最高的机型,太贵了,买不起。”以核电单位投资造价为例,中国二代改进机型,比投资不到2000美元/千瓦。西屋的AP1000高达6000-8000美元/千瓦,比法国EPR 5000-7000美元/千瓦还贵。高昂的造价使得AP1000技术在除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推广中频频落败,新技术推广受阻。 另据一位来自国核技的资深核电从业者透漏,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核电站的停堆对西屋在核燃料的供应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西屋一下子失去了日本所有核燃料的供货市场,业绩受到大大影响。 “美国本土30年核电停滞引发专业人才缺失,无法满足西屋项目的需求。加上多次设计文件变更、设备缺陷带来的首堆项目延期,也大大增加了项目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西屋高级管理层近些年频频换将,主要领导任命也逐渐从‘技术型’转向‘资本运作型’。” 『在华新布局』 10月13日,“首届核电装卸料系统介绍年会”在京召开,西屋高调携其在华子公司太重派尔共同主办。 换料机系统在核电厂里直接接触到核燃料,其对于核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有在运行的30多台机组和在建的20台机组。这些核电项目中,有不少是西屋美国提供的装卸了系统。作为本地化战略的一部分,太重派尔将接手西屋在中国市场的核燃料转运设备交付,“太重派尔核电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廉宏伟向《能源》记者透露。 据悉,作为西屋在华设立的四家合资企业之一,太重派尔由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屋电气英国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太重集团占股49%,西屋电气控股51%,业务主要涉及核燃料转运设备、备件和服务市场三大块。 根据太重集团与西屋的合资协议,太重派尔替代美国派尔,在中国市场制造、销售核燃料转运设备,以及提供相关服务和条件。 “事实上,太重派尔之前的订单仍然使用来自美国本土的技术,包括正在进行的三门、海阳和福清项目,”西屋燃料运转设备产品线总监Carrie Monaco 坦言,“我们会加快对合资公司技术的培训和转让,并在二代和二代+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华龙一号、CAP1400,做出不同的设计改造。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近期,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加快,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台主泵首次点动完成,“华龙一号”首台自主制造主泵泵壳锻件也于近日完成,标志着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与此同时,以西屋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中国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 以核电关键设备之一的装卸料机为例。2010年9月,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装卸料机在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实验厂房全部组装完毕。该设备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设计、西核公司负责机械制造,用于方家山核电工程首台机组。2014年11月,方家山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意味着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研发、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制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装卸料机,经受住了考验,成功地完成了装料任务。 2013年3月,由大连重工承制的我国首台国产化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反应堆厂房用燃料装卸料机,在大连重工旅顺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该公司在我国三代核电装备制造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设备国产化盛行的今天,外资公司很难再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是西屋成立合资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分析。 1995年,西屋在中国成立了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武汉汇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营核电技术服务及无损探伤设备的销售。 随后的20年里,西屋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通过实施推广本土化发展战略,不断巩固和延伸在华业务,先后成立了太重派尔核电有限公司,国核维科锆铪有限公司和国核维科核电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三家合资公司,以及一家全资子公司——西屋电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华员工总数超过420名。 其中,国核维科核电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由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西屋电气合资成立,主要经营核电设备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核电设备的批发等。而地处江苏南通的国核维科锆铪有限公司则由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与西屋电气英国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于2009年6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各种核级海绵锆、工业级海绵锆、氧化铪或海绵铪以及相关副产品。 “事实上,西屋4家在华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容乐观。尤其是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涉及技术、燃料、装备、核级锆几大业务的在华公司均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行业内消息人士向《能源》记者透漏。“没有新的订单,无法拓展市场,是目前所有西屋子公司面临的共同困境。” 而当被问及这4家公司是不是西屋在中国的主要业务布局时,刘信刚轻松回答说:“并不是,还有更多,你可以期待。” 『重启的野心』 如今,西屋全球划分为四大业务,除了核电站业务外,其核燃料业务、核服务业务和核自动化业务也在密切关注中国AP1000批量化建设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政府立即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或暂停前期已开工的项目,并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检查。一年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政策。中国重启核电的形势一片大好。 “中国的核电市场发展很快,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在《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发布会上曾作如上表示。仅2015年,中国大陆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多达6台。 “十三五”新一轮快速建设期已然开始。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大陆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这也意味着,从2016年开始,中国将只用5年的时间,完成过去30年发展核电的总数量。 福岛事故后的今天,业界开始感悟中国核电发展正迎来春天的气息。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