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深度好文】核能风险如何被放大?

发布时间:2016-12-2 11:02 原作者: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来自: 自然之友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已经处于风险状态中,近年来,以江门民众反对鹤山核燃料项目为代表的“低风险、高愤怒”议题越来越呈现频发态势。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何种机制会导致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我们发现,风险主要经由信息传播和社会响应这两个阶段得到放大。在信息传播阶段,媒体、专家和意见领袖的风险建构引发的信息流属性的改变会对风险信息的放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风险信息的社会响应阶段,是否存在污名化,以及民众对信息传播者是否信任,都决定在这一阶段风险是否被放大。本研究是对西方风险放大理论与中国当下语境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尝试。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各种“风险议题”密集出现,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有时甚至引发民众恐慌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对抗。比如各地民众反对PX项目、垃圾焚烧项目、反核项目便如此。科技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甚至人类自身的威胁,正如贝克所说,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已经代替物质匮乏成为社会主题和政治议题的中心。

然而通过对这类环境风险议题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一些公众抗议的环境项目,其真实风险未必有民众感知的那么强烈,甚至有一些是专家评估为低风险的项目。

为什么在专家看来低风险的事件,有时会引发大范围的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的哪些关键机制导致了风险信息扩大现象的发生?意见领袖、媒体和公众在这一过程中又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把这一过程定义为“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决策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共同提出,在他们的定义之中,风险放大指的是看起来微小的风险却引发大规模的公众关注和重大社会影响,甚至波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制度的现象。在中国语境下,同样存在这样风险放大的机制。

近年来,在中国反核运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涌现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个案。本研究选取山东民众反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的两个个案,考察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

一 信息传播阶段:

信息建构与风险放大

信息传播阶段作为风险放大的第一阶段,主要由媒体、专家、意见领袖、社会团体等风险放大站对特定风险事故或事件进行信息建构,并以信息流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相关信息。

信息流成为了公众反应的一个关键因素,并承担了风险放大主要原动力的角色。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信息量、信息受争议程度、戏剧化程度以及信息的象征意蕴作为信息流的主要属性,都会对风险是否被放大产生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媒体、专家和意见领袖建构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在信息传播阶段,不同主体传播的信息流对环境风险的放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媒体如何建构风险信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的核议题

1.  传统媒体对乳山红石顶核电的报道

乳山红石顶核电这一个案,从报道主题、消息源选择、报道立场等角度看,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还是持相对审慎的态度。

我们选取2007121日到20071231日这一个月时间内媒体对于山东乳山核电站的报道,在百度新闻中以“乳山核电”为关键词,检索该时间段中的新闻报道,得到有效样本250篇,分析这些报道的报道立场和消息源选择策略,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从报道主题、立场和消息源选择的角度看,传统媒体对乳山核电和荣成核电议题的建构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对或支持话语,在风险信息的建构上总体还是持较为中立的立场。因此,总体来看,在风险的信息传播阶段,传统媒体的信息建构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放大风险的倾向,对核议题的风险信息放大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

2.  新媒体对核电议题的呈现

我们通过分析微博对乳山核电和荣成核电议题的报道立场,考察新媒体如何建构核电议题,传播环境风险。

在新浪微博上,以“乳山核电”为关键词,检索该主题的微博,得到有效样本67条。从报道立场来看,这些微博中,有59条都持反对乳山核电站建设的倾向,而另外8条持中立态度,没有以支持乳山核电站建设为主题的微博。

为了对荣成石岛湾核电站议题的微博报道立场进行分析,我们同样在新浪微博上以“荣成核电”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相关微博238条。在与这一议题相关的微博中,反对核电站建设的声音仍然占主流,有44%的微博对荣成核电站建设持反对意见。这些微博将核电站建设与海洋渔业环境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即使核电技术再先进都难以抵挡不可抗力等因素引发的核泄漏等问题。

新媒体上对于乳山红石顶核电议题的呈现,与传统媒体上的报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总体而言,微博对乳山核电和荣成核电这两个议题的报道中,还是有明显的反对核电倾向,传达出对于核安全的疑虑和核辐射的恐慌。这样的话语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息传播环节中风险议题的放大现象。

(二)专家、意见领袖如何建构风险信息:核议题的意见争夺

专家、意见领袖之间的意见争夺,主要通过改变风险信息流的信息受争议程度,对环境风险的传播产生影响。

在核电安全问题上,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核电专家和意见领袖们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粒子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就在《北京科技报》、《中国经济周刊》等多家媒体上表明对核电安全问题的担忧,称“核电的不安全系数还不是零”,认为“解决能源问题不能靠原子能,目前还不是大力发展核电的时候”。而另一批以支持核电发展、宣扬核电安全为主要立场的专家,则表示“中国核电技术处世界前列”,“只要按照核安全法规所规定的要求选择厂址,都是安全的”。

在微博上,以@我的威海 为代表的山东当地意见领袖,与@George博士、@正能量粒子_my梅、@Enzpc@专家冯毅 等微博账号进行了互动,这些微博账号持有者往往是核电领域的专家。核电技术安全性、核电与公众健康这两个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专家、意见领袖讨论的焦点。围绕这两个问题,专家、意见领袖就我国核电技术是否能抵御核事故的威胁、核电站建设是否会危害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等具体议题展开争论。

专家、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就核电安全、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展开的争论,增加了民众对此的疑虑,使得民众对核风险认知的恐惧和不确定感增强。为此,意见争夺导致专家、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流中,信息的受争议程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环境风险在信息传播阶段被放大。

二 社会响应阶段:

信息解读与风险放大

对信息流的解读与反应形成了风险信息社会扩散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风险信息被解读、判断,并附加价值。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假定了五种发起反应机制的主要途径:启发式与价值、社会团体关系、信号值、污名化。


12下一页
上一篇:2016年11月科学流言榜:核电厂有辐射,爆炸相当于核弹?下一篇:内陆核电与沿海核电有何不同?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