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学报记者 王超 通讯员 刘晓丽 彭德建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2015年1月,习近平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 核能有效利用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科学家都在为之拼搏。中子被称作核能系统的“灵魂”,中子学理论与软件是核能系统研发设计的源头和核心,没有它就谈不上核能利用。在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吴宜灿研究员带领一群年轻人靠自力更生、合作创新,攀上了这座技术高峰。
奇迹,这就是一个个奇迹。这是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超级蒙特卡罗核计算仿真软件系统(SuperMC)团队——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从仅有两三人的小课题组发展为五十余人的研发团队,这群中国核能的追梦人,坚持执著、开拓创新,在多年的埋头苦干中创造了一个个“神话”,铺就了中国自主化核能软件的璀璨之路。 令人揪心的“核电瓶颈” 1999年,美国国会发布《考克斯报告》,攻击中国“窃取”美国中子学软件MCNP等。此后,他们在这一软件上一直对我国实行“封锁”,导致中国数万用户无法合法使用,利用该软件从事的商用行为也被追责。自主核能软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核电行业的长期发展。 当时,年仅32岁,正在欧洲大型研究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做访问学者的吴宜灿,经过多年在核能领域的研究以及对国际核能发展形势的思考,敏锐地意识到我国发展先进中子学理论的战略意义和自主化软件的必要性,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国外的丰厚待遇,回国投身于核反应堆中子学理论研究与软件研发中来。 10年后,发展初期同中国一样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核电技术为主的韩国,在阿联酋400亿美元核电大单中竞标胜出,这深深刺痛了中国核能人士的神经。中国大型商用核电设计软件主要来自法国等国外的核电公司,据说外方反对中国人利用他们的软件参与竞标“赚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电软件是核电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国门、长远发展的瓶颈之一,软件自主化迫在眉睫。国内各大核电集团纷纷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研发工作。而此时,吴宜灿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为这一事业已默默耕耘了十年。 浇不灭的是执着的信念 团队创立初期,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科研经费不足,当时这一研究领域方兴未艾,国内对核能软件研究的支持极为有限,不得不“自筹经费、先期投入”,因而处处显得“囊中羞涩”。软件开发对电脑性能要求较高,当时添加一条64兆内存条要两三千元,可就这点钱,团队也非常为难。但是,为了核能软件自主事业,大家一方面尽量节约,少花钱,办好事;另一方面多方挖掘潜力,“东拼西凑”,尽力满足科研要求。在最困难的阶段,负责人吴宜灿研究员一近月底就犯愁,大家的绩效发不出来,不得不“借钱”度日。然而,即便“窘迫”至此,团队的“核能软件梦”始终没有动摇。 二是人少经验不足,成员大都是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和刚毕业的年轻职工,缺乏对中子学理论研究与程序研发的积累和经验,当时课题组中比较熟悉专业的只有吴宜灿一人。而国际上早期的中子学软件,如美国的MCNP已经过40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构建了许多技术壁垒。研发经验不足和关键技术资料缺乏,成为了横亘在团队面前的另一道难题。然而,团队成员没有退缩,在对公开资料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技术攻坚创新。大家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最初的一段时间,艰难的攻关和缓慢的进展一度成了笼罩在每个成员头上的阴霾。但,谁都没有动摇前进的信心和步伐。 “当你感觉坚持不下去时,其实咬咬牙就挺过去了。”这是吴宜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为了激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更是他以身作则的真情流露。在团队发展陷入窘境时,他曾身兼数职,既是为技术路线保驾护航的舵手,更是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导师。他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凝练出“不畏艰难、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凤凰精神”,鼓励大家迎难而上,在蛰伏中摸索前行。“尽管物质条件上很艰苦,但在精神层面,大家一起奋斗就是一种幸福”。为了赶进度,攻难关,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不休息,已成为家常便饭。 图片一:吴宜灿研究员与团队成员在讨论技术难点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