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优待300公斤小米。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祖国统一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于是,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1950年春天,他率先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国。 朱光亚(1924.12.25-2011.02.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题写了贺信: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OO九年三月三日 就在2009年,钱学森同志去世。 任新民(1915.12.05-2017.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任先生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另外三位是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的航天界中,钱学森居功第一的话,任先生就是第二。任先生为人低调朴素,一次去北京某宾馆开航天研究会议,他被服务员拦了下来,怎么也不相信他是参会代表,直到他拿出证件,服务员才知道他竟是中国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他也不喜欢接受访问,实在没办法就对记者说,我这辈子太简单了,就干了一件事,给中国造卫星而已。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吴先生是一个很较真的人,有一次家里养的蝈蝈突然不叫了,他老伴对他说,你原子弹都能研究,这个蝈蝈不叫你能不能也研究出问题来呢?夫人的一句玩笑话,吴先生却当真了,他仔细观察,并试着控制小东西的进食量,竟一下子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这蝈蝈的胃口挺难伺候,吃少了不肯叫,吃多了也懒得再叫的。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一条规律:“一天喂一颗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颗毛豆太多,一天喂两颗毛豆正好。”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