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逆境,始终走在世界物理前列 文革期间,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前行艰难,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重新调回复旦的卢鹤绂也没能幸免。他被要求“对爱因斯坦进行大批判”。 多么荒唐!但卢鹤绂却巧妙地找到了平衡点:不能好好搞科研,他就在“批判爱因斯坦”的名义下,每天埋首整理和翻译国外文献,追踪世界的科研进展。 在此期间,不仅科研理想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家庭变故也接踵而来。 1967年卢鹤绂的父亲在天津病故,他却无法前去奔丧;三个儿子远走他乡,他的身边只剩年幼的小儿子…… ▲卢鹤绂与家人的合影 但卢鹤绂始终坚信,明天会更好,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 文革结束后,卢鹤绂坚持整理的世界科研资料堆了满满好几箱子,成为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段时间里,卢鹤绂一直紧随世界物理研究走向,丝毫不脱节。1979年,65岁的他应邀到美国讲学。课上,卢鹤绂非常受欢迎,美国同行也对卢老的表现赞叹不已。 突破创新,81岁挑战爱因斯坦理论 曾经有人问过卢老:为什么国内没有人能得诺贝尔物理学家? 卢老回答: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 卢老恰恰就是勇于创新开拓的斗士。 1995年,一篇题为《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的论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美国物理学界为之震动。杂志主编评论说: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理论的新方法。 论文的作者正是卢鹤绂与他的助手王世明,那一年,卢老已经81岁了!文章署名的时候,卢老却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二位。 80岁寿辰那天,卢老当众表示:很希望再奋斗20年,活到100岁。 时间无情而残忍地重击了这位老人美好的理想,没有下一个20年留给卢老继续奋斗了…… 1997年2月13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卢鹤绂与世长辞。 从实验物理到理论物理,从科研一线到教书育人,卢老的每一次转身都完成得十分精彩,若是再有20年,卢老带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想必是计日可期!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