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以第19号令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其中,首次取消“禁止外商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及核燃料生产”的规定,引发了核圈不小的讨论,为何在此时取消这一禁令?释放了哪些信号? 中国的核燃料加工业曾一直是外商的投资禁区 核工业是主要涉及铀矿的开采、核燃料加工以及核电站的建设和经营等。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中国政府对核行业实行严格的管控,在投资、共同管理运营及参股中国核能企业方面一直有较多限制。 其中,“放射性矿产的勘查、开采、选矿”直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黑名单”领域;在核电站的建设和经营方面,我国则支持民资和外资投资核电站,但是不能控股,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就是我国借助外资、引进全套技术设备和管理进行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用压水堆核电站。此外,在核电设备招标、技术合作等少数领域是对外资开放的。最新的负面清单仍延续了上述政策(如下图)。
然而,在核燃料加工方面,最新的负面清单中取消了“禁止外商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及核燃料生产”的规定。而在此之前,中国一直秉承不允许外资进入核燃料产业领域的政策,国内的核燃料供应一直由中核集团控制着。“核燃料有军用和民用两种功能,中国必须要自己把控”一位两院院士曾向媒体如此表示。 核燃料加工业首次在自贸试验区向外商开放,释放了什么信号? 目前,我国核电建设离十三五规划中核电的发展目标(在运5800 万千瓦,在建达到 3000万千瓦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巨大的规划背后带来的是对核燃料供应需求的成倍增长。同时,到2020年,核电厂每年产生的乏燃料也将激增,超过1000吨。而目前,“我国核燃料循环系统以及相关的制备能力相对薄弱。中国只在核燃料循环的相关元件制造上实现了自主生产,”据业内人士透露。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加强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补齐核燃料循环后端短板。
此外,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投资总额将在1000亿美元左右。如此巨量的投资规模,仅靠国家自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核电规划所设计的核电站进程进度要求。因此,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来提升我国核燃料加工业的水平无疑是一条捷径。 实际上,早在2007年,中国有关部门就核燃料产业向民资和外资开放的环节就开展过研究,有关部门还在修改完善《原子能法》(草案),并适时上报国务院。此前就有报道指出,中国核燃料循环管理体制将由计划为主转向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不允许外资进入核燃料产业领域的政策也将适时改变。如今核燃料加工业首次在自贸试验区向外商开放,也许正是释放出一个信号——“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来提升我国核燃料加工业的水平”时机已成熟。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