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工程师看《流浪地球2》:三千核弹是炸不毁月球的

发布时间:2023-2-22 10:57   

有一说一,《流浪地球2》拍得是真好,在史诗般的叙事和中国式的正能量面前,漫威灭霸打响指那一套顿时显得过于小儿科、索然无味了。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


不过,喜欢归喜欢,既然好话都让你们给说了,作为一名核工程师,咱再锦上添花也没啥意思,只好拿上放大镜吹毛求疵一下,挑挑它的“小毛病”。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可以先分享本文到朋友圈,等看完电影后再回来阅读。


《流浪地球2》里的核聚变


有没有发现大刘很喜欢核聚变《流浪地球2》的主要设定几乎都与核聚变有关:


  • 太阳氦闪就是一种核聚变;

  • 用来推走地球的行星发动机,靠得也是重核聚变,才能产生150万亿吨的推力,大到只有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才能承受;

  • 后来在月球上引爆的3614枚核弹,有不少是核聚变原理的氢弹;

  • 关键是,这些核弹还引发了月球核心的聚变,炸碎了月球,从而拯救了人类!


核聚变是多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原子核的过程。


比如,太阳上的核聚变,就可以笼统地认为是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4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


由于氦4原子核的质量比四个氢核加起来更轻,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所以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太阳持续不断地发出光和热。


至于后来的氦闪,则是三个氦4聚变成一个碳12原子核。


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核聚变 | 《流浪地球2》预告片截图


核弹中的氢弹以及可控核聚变装置里发生的则是氘氚聚变氘氚也属于氢元素,但氘核是一个质子加一个中子,氚核是一个质子加两个中子。


氘氚聚变会形成一个氦4和一个中子,同样可以释放出超级多的能量,所以氢弹爆炸的威力特别大,远远超过了原子弹。


氘氚聚变过程,生成一个氦4和一个中子,并释放能量


在《流浪地球2》这一大波核聚变中,最靠谱的当属人类制造的那3000多枚核弹,是真的能爆炸,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行星发动机的重核聚变和更惊人的月核聚变,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把上帝搬来也难做到!


好吧,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我的脑子被智子给锁死了(现在《三体》电视剧也很火),但在当下的物理规律下,我只能得出这么个结论。


行星发动机


《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发动机 | 电影预告片截图


先来说说那12000座无比壮观的行星发动机,如果没有它,地球就无法启程去流浪。


行星发动机应该是有史以来科幻小说中描述过的最强大的发动机了。大刘能想象出这个东西,电影能把它拍得让人信服,笔者真的是很佩服!


而在科学原理方面,行星发动机基本上也能说得通。行星发动机燃料用的是石头,石头里占大头的成分是硅,硅原子核可以通过聚变生成铁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


那位看官问,为什么不用氘氚或者氢来当燃料?这些都可以从海水里提取。原因是行星发动机的消耗量太大,地球上的海水都不够烧的…… 所以,还是石头好,遍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原著小说里没有细说行星发动机的结构,只提到它的高度达到了11公里,底部直径达50公里。一辆辆卡车从进料口将石头倒进去,发动机顶上的喷口会向上喷出巨大的等离子喷流。


电影《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却在银幕上再现了这些巨大的发动机,而且细节满满。笔者推测,行星发动机应该源自现在的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即托克马克


《流浪地球2》里建造中的行星发动机 | 电影海报


即使是门槛较低的氘氚聚变,也需要苛刻的条件。这是因为原子核都带正电,而想要引发聚变,需要让它们靠近到10-15米的距离,比一根头发丝儿的千亿分之一还要小。正所谓同性相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会在这么短的距离上产生巨大的排斥力


要想克服这种排斥力,需要极高的温度才行。在地球上实现氘氚聚变,需要大约1亿℃的高温,甚至比太阳中心还要高。


太阳中心温度仅1500万℃左右,它能实现聚变是因为核心的压力特别高,质量还特别大,即使温度低导致聚变发生概率低,但其巨大的质量使得聚变总功率依旧很大。


在1亿℃的高温下,没有哪种物质还能保持固态,都变成了等离子体,也没有哪种材料制成的容器能够装下这些等离子体,所以需要用磁场来约束,不让等离子体直接接触容器壁。


托克马克装置就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的真空室内进行聚变。目前正在建设的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就是一个托克马克,能够实现聚变产生能量是输入能量的10倍,但现在还没有哪个可控核聚变装置能实现核聚变能量的持续输出。


建造中的国际热核试验堆 | ITER


假如行星发动机实现了持续而可控的硅核聚变,还需要克服一大难题,即如何把能量转化为等离子喷流的动量。


现在的托克马克装置真空室内的燃料密度很低,即使温度达到上亿度,压力也不高,目前最高的也只有2.05个大气压。就这点儿压力,想要产生行星发动机那样的高速喷流,是不可能的。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


所以行星发动机必须要实现极大密度和极高压力下的核聚变,要想控制这样的高密度等离子体,需要超乎想象的强大磁场,还不能让进料和喷流破坏等离子体的稳定性。这个难度,以现有的科技能力是想都不敢想的,也许未来的人类能够做到。


但这种硅核聚变,真的能在地球上实现吗?


重核聚变


考虑到行星发动机烧的是石头,也就是硅原子核的聚变,这种比较重的原子核聚变,要比氘氚聚变的条件更加苛刻,因为原子序数越大,携带的电荷越大,排斥力也就越强。


在太阳内部1500万℃就可以发生氢核聚变,甚至还可以更低,但要发生氦闪,也就是从三个氦4聚变成一个碳12,则需要1亿~2亿℃,还得像恒星晚年那样积累大量的氦4才行。


对于现实中的太阳来说,这一条件至少还需要几十亿年才能达成,所以不用担心会像《流浪地球》的设定那样,100年内就迎来太阳氦闪危机。


而要发生两个硅原子核(14个质子+14个中子)的聚变,电荷之间的排斥力要比氦聚变大得多,可以想象会有多难。


比硅的原子序数小得多的两个氧原子核(8个质子+8个中子)直接聚变,需要15亿℃的高温和每立方米1000万吨的高密度才行。


实现两个硅原子核的聚变需要多高的条件,这方面的文献较少,有文章说需要30亿℃,倒是一种合理的推测。


因此就算是在恒星内部,从硅原子核再向更重核的聚变也不是简单地把两个硅核加起来,而是要不断地吸收氦4原子核,每吸收一次增加2个原子序数,一共进行7次加法,才能聚变到镍56原子核。这个

上一篇:国家能源局多名干部调整!下一篇:氢气还有多少种颜色?欧盟将允许核能制氢,粉红氢也要来了?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