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流浪地球2》拍得是真好,在史诗般的叙事和中国式的正能量面前,漫威灭霸打响指那一套顿时显得过于小儿科、索然无味了。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 不过,喜欢归喜欢,既然好话都让你们给说了,作为一名核工程师,咱再锦上添花也没啥意思,只好拿上放大镜吹毛求疵一下,挑挑它的“小毛病”。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可以先分享本文到朋友圈,等看完电影后再回来阅读。 《流浪地球2》里的核聚变 有没有发现大刘很喜欢核聚变?《流浪地球2》的主要设定几乎都与核聚变有关:
核聚变是多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原子核的过程。 比如,太阳上的核聚变,就可以笼统地认为是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4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 由于氦4原子核的质量比四个氢核加起来更轻,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所以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太阳持续不断地发出光和热。 至于后来的氦闪,则是三个氦4聚变成一个碳12原子核。 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核聚变 | 《流浪地球2》预告片截图 核弹中的氢弹以及可控核聚变装置里发生的则是氘氚聚变。氘氚也属于氢元素,但氘核是一个质子加一个中子,氚核是一个质子加两个中子。 氘氚聚变会形成一个氦4和一个中子,同样可以释放出超级多的能量,所以氢弹爆炸的威力特别大,远远超过了原子弹。 氘氚聚变过程,生成一个氦4和一个中子,并释放能量 在《流浪地球2》这一大波核聚变中,最靠谱的当属人类制造的那3000多枚核弹,是真的能爆炸,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而行星发动机的重核聚变和更惊人的月核聚变,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把上帝搬来也难做到! 好吧,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我的脑子被智子给锁死了(现在《三体》电视剧也很火),但在当下的物理规律下,我只能得出这么个结论。 行星发动机 《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发动机 | 电影预告片截图 先来说说那12000座无比壮观的行星发动机,如果没有它,地球就无法启程去流浪。 行星发动机应该是有史以来科幻小说中描述过的最强大的发动机了。大刘能想象出这个东西,电影能把它拍得让人信服,笔者真的是很佩服! 而在科学原理方面,行星发动机基本上也能说得通。行星发动机燃料用的是石头,石头里占大头的成分是硅,硅原子核可以通过聚变生成铁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 那位看官问,为什么不用氘氚或者氢来当燃料?这些都可以从海水里提取。原因是行星发动机的消耗量太大,地球上的海水都不够烧的…… 所以,还是石头好,遍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原著小说里没有细说行星发动机的结构,只提到它的高度达到了11公里,底部直径达50公里。一辆辆卡车从进料口将石头倒进去,发动机顶上的喷口会向上喷出巨大的等离子喷流。 电影《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却在银幕上再现了这些巨大的发动机,而且细节满满。笔者推测,行星发动机应该源自现在的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即托克马克。 《流浪地球2》里建造中的行星发动机 | 电影海报 即使是门槛较低的氘氚聚变,也需要苛刻的条件。这是因为原子核都带正电,而想要引发聚变,需要让它们靠近到10-15米的距离,比一根头发丝儿的千亿分之一还要小。正所谓同性相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会在这么短的距离上产生巨大的排斥力。 要想克服这种排斥力,需要极高的温度才行。在地球上实现氘氚聚变,需要大约1亿℃的高温,甚至比太阳中心还要高。 太阳中心温度仅1500万℃左右,它能实现聚变是因为核心的压力特别高,质量还特别大,即使温度低导致聚变发生概率低,但其巨大的质量使得聚变总功率依旧很大。 在1亿℃的高温下,没有哪种物质还能保持固态,都变成了等离子体,也没有哪种材料制成的容器能够装下这些等离子体,所以需要用磁场来约束,不让等离子体直接接触容器壁。 托克马克装置就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的真空室内进行聚变。目前正在建设的国际热核试验堆ITER就是一个托克马克,能够实现聚变产生能量是输入能量的10倍,但现在还没有哪个可控核聚变装置能实现核聚变能量的持续输出。 建造中的国际热核试验堆 | ITER 假如行星发动机实现了持续而可控的硅核聚变,还需要克服一大难题,即如何把能量转化为等离子喷流的动量。 现在的托克马克装置真空室内的燃料密度很低,即使温度达到上亿度,压力也不高,目前最高的也只有2.05个大气压。就这点儿压力,想要产生行星发动机那样的高速喷流,是不可能的。 《流浪地球2》电影海报 所以行星发动机必须要实现极大密度和极高压力下的核聚变,要想控制这样的高密度等离子体,需要超乎想象的强大磁场,还不能让进料和喷流破坏等离子体的稳定性。这个难度,以现有的科技能力是想都不敢想的,也许未来的人类能够做到。 但这种硅核聚变,真的能在地球上实现吗? 重核聚变 考虑到行星发动机烧的是石头,也就是硅原子核的聚变,这种比较重的原子核聚变,要比氘氚聚变的条件更加苛刻,因为原子序数越大,携带的电荷越大,排斥力也就越强。 在太阳内部1500万℃就可以发生氢核聚变,甚至还可以更低,但要发生氦闪,也就是从三个氦4聚变成一个碳12,则需要1亿~2亿℃,还得像恒星晚年那样积累大量的氦4才行。 对于现实中的太阳来说,这一条件至少还需要几十亿年才能达成,所以不用担心会像《流浪地球》的设定那样,100年内就迎来太阳氦闪危机。 而要发生两个硅原子核(14个质子+14个中子)的聚变,电荷之间的排斥力要比氦聚变大得多,可以想象会有多难。 比硅的原子序数小得多的两个氧原子核(8个质子+8个中子)直接聚变,需要15亿℃的高温和每立方米1000万吨的高密度才行。 要实现两个硅原子核的聚变需要多高的条件,这方面的文献较少,有文章说需要30亿℃,倒是一种合理的推测。 因此就算是在恒星内部,从硅原子核再向更重核的聚变也不是简单地把两个硅核加起来,而是要不断地吸收氦4原子核,每吸收一次增加2个原子序数,一共进行7次加法,才能聚变到镍56原子核。这个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