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核电站是一座丰碑。它记载了中国核电之路艰辛的历程、辉煌的业绩、发展的前景,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光荣,是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光辉典范。
决策过程倾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核电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也满怀激情地说:“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泉源,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这些远见卓识为我国核电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70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落实周总理在听取了上海市关于上海缺电,请求在上海建设核电站的汇报后的讲话。“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周总理又说,“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因此被命名为“七二八”工程。
1974年3月31日,周总理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专委会上亲自审查批准了《上海“七二八”核电工程建设方案》及《“七二八”核电站设计任务书》,指出:“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周总理进一步指出:“对这项工程来说,掌握核电技术的目的大于发电。”这为我国核电建设指明了方向。
1981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等五委一部《关于请示批准建设30万千瓦核电站的报告》,1982年6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核工业部正式上报《关于请示批准30万千瓦核电站厂址定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的报告》。同年11月,国家经委批复同意核电厂址定在浙江海盐县秦山。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
成功建设基于全体参建者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的民族力量
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 秦山核电站建设周期长,协作单位多,技术要求高。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建成发电,1987年1月,原核工业部、中国国防工业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向参加秦山核电站建设的广大职工发出了以“三保二比”(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比效益、比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立功竞赛倡议。参加竞赛活动的有全国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土建安装、调试运行、医疗服务等22个单位,分布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人员达21000余人,整个竞赛活动历时5年。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多项,填补国家空白1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6470项,被采纳实施了5397项,创造经济价值2828万元,节省资金1469万元。在活动中,共有4个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个单位获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5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470人立功(其中特等功18人,一等功94人,二等功164人,三等功194人)。1991年,秦山核电公司被评为“建设秦山核电站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单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核工业部劳动模范欧阳予,在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建设中,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工作。他主持审定了380余项科研试验项目,并组织技术攻关,取得140余项成果。在他的带领下,上海核工院广大科技人员出色地完成了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工作。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曝之,一心扑在核电建设上,认真学习国外核电站施工管理的先进经验,有效地组织了工程建设。他作风朴实,以身作则,成为群众信任的核电建设指挥者。
秦山核电公司检修部仪控队的同志们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在仪表安装调试中,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18000条电缆、20多万个接头的校线、接线任务,经检验质量全部合格,与国外同类型核电站的施工相比,缩短了工期2个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安全运行表明具备运行管理核电站的能力
成功的建设需要有成功的管理运行来延续。如何管理运行好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核电站,这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秦山核电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吸取国外核电站的先进经验,加强电站日常管理和核安全文化建设,花大力气培养核电站运行和检修人员,顺利地完成了电站换料大修任务,电站的运行水平逐年提高,一个燃料循环周期内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从1993年的55.5天增加到2001年的331天。2003年,电站安全运行又创造了443天的纪录。
为实现良好的安全运行,秦山核电公司从一开始便积极借鉴国外核电站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参与国内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生产运行管理水平。12年来,按照核安全法规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结合秦山核电站的具体情况,制定了200多项管理制度并逐年进行完善,质保、辐射防护、环境监测等10个管理大纲都明确规定了管理目的、原则、要求程序、组织和指挥体系、职责分工等。2001年,秦山核电公司对生产部门进行机构调整,强化了生产计划控制和电站设备的系统化管理,突出了核安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作用,并采取自我评审和纠正行动,即电厂管理层支持员工形成疑问的态度,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需要改进的领域,使公司的绩效紧跟国际步伐,及时发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秦山核电公司强化以核安全文化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几年的打造,培养出了一支视安全为生命的员工队伍,并体现在人人遵守的《秦山核电公司安全与质量政策声明》之中,成为电站不断取得良好运行业绩的基石。从1994年开始,秦山核电公司先后多次举办处级以上干部参加的核安全文化培训班、学习班、讲座等,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来公司培训、授课,灌输核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了高级管理人员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分期分批选派生产和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赴国外核电站学习考察。公司还坚持开展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如“安康杯”竞赛、“百日安全”活动等。在秦山核电公司,生产部门强调“三级风险控制”管理,坚持持证上岗、“两票三制”的制度;生产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停、二思、三查、四审”的工作原则。这些与经验反馈、事故(事件)分析制度共同组成了安全生产的有机网络,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秦山核电公司坚持执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做到把核电安全放在首位,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一切服从安全,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如1997年4月第三次停堆换料大修结束后,连续进行了4次一回路主系统水压试验,直到合格为止。1997年10月27日,公司发现化容系统有一个上充止回阀泄漏,虽主系统的泄漏率未超过技术规格书规定的限值,但公司领导决定,立即按技术规格书的有关规定进行修复。
秦山核电站的良好运行业绩与设备的更新改造是分不开的。秦山核电公司建立并实施了电站中长期更新改造计划,不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自1991年12月机组投入运行、特别是1994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公司对电厂系统、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截至2003年11月30日,共进行了1458项有记录的改造,保证了机组满足核安全法规的要求。
原标题:零的突破——秦山一期核电站的建设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