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你走过60年•后代眼中的核前辈们】戈壁滩上的坚守与挚爱 ...

发布时间:2014-11-28 10:36    来自: 中核集团

我的家庭,从父辈起,就珍藏着许多旧照片和物件,它们总是将我的思绪带回戈壁,带着我回望父母的青春岁月和奉献的身影。

 

躺在箱子里的奖章和证书

 

我的家里有个木箱,里面躺着很多技术改造创新奖和立功证书,这些都是父亲专业能力的见证,但是他很少提起,如果不是偶尔聊天中问到,我们都不会知道他在两弹等重要工作中的艰辛和贡献。

 

父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是60年代四〇四厂的第一批建设者。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但是工作岗位是化工,他从零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为了保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如期进行,父亲和同事们在1963大战八、九、十三个月。1965~1966年,父亲又在组织安排下辗转北京401和大连,学习掌握制作氢弹核心物质的生产工艺,返回岗位后,迅速与同伴带领一批学员,在半年的时间里,每个班连续工作32小时,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为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试验成功争取了有利的时间。那时的加班,父亲从没有任何加班费、争取换休和表扬的概念,有的只是服从工作需要、竭尽全力完成使命的念头。90年代,五十多岁的父亲再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和技术文件编制,并出色完成任务,他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的特殊嘉奖。

 

精准却迷糊数据库

 

父亲的大脑是无人匹敌的数据库。在我的记忆中,每到节假日,常有厂里值班人员给家里打电话咨询技术问题,父亲手边没有任何资料,就能一一道来设备和系统的常规参数、问题分析、建议措施、解决效果预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大都做到了精准无误。

 

那时候,一到年度生产任务完成,厂里就会组织专业培训。父亲作为老师和考官就忙碌了起来,平时不善交际的他突然变成全家客人最多的人,好多年轻人纷纷拿着书本,登门请教,父亲总是耐心地指导他们。

 

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初期,父辈们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辐射防护措施是十分有限的。早年发生过一次工艺管线泄漏,父亲作为团队领导,首先进入现场抢救。后来的半个多月,我一直没能见到他,他因为遭受辐射住进了职业病房。这些年,父亲还常开玩笑:咱们是经过考验的,不怕现在什么污染和毒物了。

 

父亲在工作中是严谨敬业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迷糊得让人哭笑不得。记得有一次寒冬,父亲难得有时间去幼儿园接弟弟回家,到家后妈妈却发现弟弟一条腿上只穿了单薄的裤子,本该穿在这条腿上的棉裤却挤在另外一条裤腿里。还有一次清晨上班前,父亲一边往脸盆里倒水一边想工作,竟把母亲刚给我灌到暖瓶里当午餐的稀饭当成了开水倒进脸盆里。

 

辛苦又浪漫的家庭生活

 

这样的父亲,背后自然少不了一个能干的妻子做家庭后盾。我的母亲和父亲两地分居六年后,调到了四〇四。戈壁滩生活条件恶劣,儿时听父亲讲他们常常在戈壁滩就着风沙吃饭,寒冷的冬夜,住的帐篷常被狂风吹倒。但母亲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而且凭着出色的车工技术在新单位获得好评。

 

我和弟弟相继出生后,母亲兼顾家庭和工作,非常辛苦。她产后45天就上岗,上班时段抽出半小时到托儿所给孩子喂奶。我上学后,母亲因为中午无法回家,每天早起晚睡给我们做好午饭、洗干净衣服、打扫家里,自己却往往吃不上早饭。由于父亲忙于工作和出差,家里很多事情,如粉刷墙壁、门窗和暖气,孩子生病送医照看,都是母亲一人搞定。即使家庭生活如此繁忙,母亲还多次当选先进女工三八红旗手,拿了多个立功证书,她同时还是单位的女工委员、问题调解高手。

 

父亲母亲虽然工作严谨,但生活中却不失情调。父亲在中学时代就打工购买了各种乐器,和他的弟弟们组成小乐队,母亲也是宣传队的文艺骨干。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父亲弹起《我们新疆好地方》时的陶醉,母亲边擦窗边教我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时的悠然。

 

母亲还很爱美。一双从上海带回的新款皮鞋,她呵护备至,穿了很多年。偶尔,母亲下班后没按时回家,晚上却顶着一头卷发出现了,我知道母亲去烫头臭美了。

 

原标题:【“核”你走过60年•后代眼中的核前辈们】戈壁滩上的坚守与挚爱

上一篇:集市采购热闹多 核电环保齐参与下一篇:【“核”你走过60年•后代眼中的核前辈们】钢铁硬汉和戈壁红柳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