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的核电角色

发布时间:2014-11-29 09:30    来自: 中核工业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方针和重点任务,并部署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很显然,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行动纲领。

 

《行动计划》指出,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重点实施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

 

核电的关键表述

 

在《行动计划》中,核电虽然并不算是大主角,但关于核电发展的各项表述引起了核电业界的高度关注。在战略方针与目标部分,大幅增加核电消费比重写入绿色低碳战略计划;在主要任务部分,积极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写入优化能源结构一栏,具体表述为:安全发展核电。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推进AP1000CAP1400、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攻关。加快国内自主技术工程验证,重点建设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核电基础理论研究、核安全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建设,完善核燃料循环体系。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加强核电科普和核安全知识宣传。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同时,在推进能源科技创新部分,新一代核电被列为能源“9个重点创新领域之一,先进核电20个重点创新方向之一。加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技术攻关,力争页岩气、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新一代核电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则是抓好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的主要内容。而先进核电重大能源工程也被寄予带动自主创新希望,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能源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先进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去,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工业体系。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积极推进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核电管理、能源储备等行政法规制定或修订工作则作为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写入了《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一栏。

 

全产业链将迎引爆

 

《行动计划》出台前,曾有传言称,至2020年,国家能源局将在58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中减少500万千瓦,也就是说,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仅为5300万千瓦而已。显然,《行动计划》中的明确表述,与稍早前国家下发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目标数值是一致的,消除了之前外界关于十三五期间将下调核电建设目标的猜测。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核电重启正在逐步提速,国家高层在各个场合也多次表态要重新启动核电建设,不久前,国家能源局正式给予批复华龙一号落地福清56号机组,对于业界而言,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除了发展目标和进程的明确,安全依旧是核电发展的最大前提和要求。在《行动计划》中提到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是核电业界耳熟能详的要求。对于外界热议的内陆核电建设则仍处在研究论证阶段,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目前各方意见表达充分,建与不建主要在于决策。而《行动计划》同时提到的积极推进核电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核电科普和核安全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也表明了中国核电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提升各方面的内外综合能力,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

 

针对此次《行动计划》对于核电发展的明确表态,相关分析人士称,中国的核电国内市场空间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据中电联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核电利用水平为2.11%,大幅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14%。根据国家能源局十二五规划及长期规划测算,2015年至2030年,中国每年的核电投资将为600亿元,其中每年设备投资额将达到300亿元。随着第三代国产核电技术获相关认可,核电产业链的全面引爆期或即将到来,而从近期的核电投资市场热度来看,外界对于核电建设的期望和认可比以往都更为强烈。

 

核电的环境数据

 

与核电加快建设步伐、创造效益价值相关的一组环境数据,从侧面也表明了核电2020年建设目标不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国及重点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PM10的下降目标和10个方面的防治举措。在能源领域最核心的防治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力发展核电等。而根据测算,如果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分别建设1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或者通过外送电方式将1000万千瓦核电输送至该地区,可以将这些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41.74.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将这三个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在目前基础上分别降低3%2.5%9%。五年后,这些核电装机对当地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的贡献度分别为12%(1/8)12.5%(1/8)60%

 

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核电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是共识:核电单机容量大,运行稳定,利用小时数高,可以作为电网基荷运行,生产过程基本上是零排放,改善环境的作用十分显著。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

 

核电的治霾效应和清洁能源贡献能力虽已不是新亮点,但在核电即将迎来大展身手的时候,接触到这些最新数据,对于核电业而言,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力。

 

原标题: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的核电角色

上一篇:核科学技术讲座走进百年老校下一篇:400名香港青年学生走近大亚湾核电基地和前海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