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们的父亲杨承宗 告别居里实验室
1951年10月,爸爸告别了他的博士导师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回国前他向居里夫妇告别,并送还实验室大门钥匙。居里先生对爸爸说,这把钥匙留给你,证明你永远是实验室的人,欢迎你随时回来。爸爸非常激动,导师用实验室全部“家当”来表示的信任,对他来讲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居里先生又说,请转告毛泽东,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自己有原子弹……居里先生的这番话由爸爸转告给新中国的有关领导。因为当时对原子弹研制属于国家高度机密,“带话”这件事情被封存了40年。
报效祖国
1951年的祖国还是一穷二白,非常需要在外国的学者回国报效。40岁的爸爸立志要为祖国的放射化学事业贡献毕生。爸爸深知当时国内缺乏科研资料,在居里实验室做了大量的手抄本,带回国家做基础教学和研究。当时国内没有核化学科研设备,钱三强先生托人带钱给爸爸在法国购买科学器材。爸爸看到新中国政府这样信任自己,更加增强了他这个海外学子尽早回国的报效决心。为了采购到更多稀缺科研物品,爸爸添上自己在法国的全部个人积蓄,带了13箱的仪器和设备回到祖国。
身先士卒
1953年,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需要中子源做研究,爸爸得知北京协和医院有一个破损的医用镭辐射源,就带了几个年轻同事去修复。在爸爸90岁生日时候,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先生写祝寿文章中评述爸爸当年:“杨先生身为‘洋博士’,不仅开创了我国放射化学研究,在危险时刻也身先士卒……在北京协和医院镭辐射源修复中,杨先生在毫无防护的条件下,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连续奋战几十天,终于以其精湛的技术把它修好,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又为中子物理研究提供了急需的中子源,但却导致了他后来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大幅度降低。”那一年,爸爸只有42岁。我们亲爱的爸爸,您是我们心中最可敬的英雄!很多年后我和爸爸谈起这件事,问他:“你当时不恐惧吗?”爸爸回答很平静:“居里实验室的人都是这样。” “您是大专家”
1955年初,苏联提出要帮助中国发展原子能。这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陈毅元帅在紫光阁宴请苏联专家,爸爸当时作陪。几位苏联专家见到爸爸时毕恭毕敬地说:“您是我们老师在巴黎时候的学友,我们称呼您,要增加一个‘大’字,您是大专家。”送走苏联专家后,陈毅元帅留下爸爸等人在院子里谈话,陈毅摇着芭蕉扇对大家说:“前几天周总理接见苏联专家时,有人对总理说,紫光阁下没有原子能。今天我就要在紫光阁下宴请诸位,看看紫光阁下到底有没有原子能。”陈毅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爸爸的心,在他后半生中经常提起这件事,这是爸爸后来献身工作的动力源泉。
辉煌事业
1960年,爸爸被借调到二机部第五研究所做业务副所长,负责接替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之后的工作。从那之后的9年时间对爸爸来说,是他学以致用、建功创业、最重要的人生精彩片段。由于工作保密原因,爸爸在很多年后才开始述说这段历史。他概括地用三个字来形容这段工作:两个亿。第一个“亿”的意思是:把铀矿石冶炼和提纯一亿倍;第二个“亿”的意思是一亿分之一,意思是铀化合物里的杂质分析精度要达一亿分之一(镉:6×10-8)。铀的化合物有几种形式,每种化合物的杂质有几十种,完成每一个参数分析必须用两种以上的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才能确认分析数据的可信)……这样大量的、精细的分析工作摆在当时工程师资质仅有十几人的五所面前,而且限时在几年内必须完成任务,困难繁重是无法形容的。
爸爸首先建议快速壮大科研队伍的方法措施:一是立即到北大、清华、科大选调优秀学生,培养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情报室,收集国际上所有重点科学期刊的近年来所有刊物;三是要求工程师至少掌握一两种外语,并要考试。
在爸爸提出的几项人才培养措施的影响下,五所技术人员科学研究气氛高涨。有文章回忆当时情况:在杨先生的号召和带领下,五所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车从通县去北京图书馆查阅文献,成为了老技术人员回忆的一段佳话,是当时的一条“风景线”。
两年之后,五所的整体科研能力陡然壮大,“1962~1963年底,二机部验收的全部的新成果报告有两百多份,其中五所上报的新成果近一百份”(董灵英文章)。在五所所有的科研成果报告,以及实验方法建立中,爸爸都会亲自参与意见,因为任何一个方法的科学真伪程度,都关系到原子弹核材料纯度是否真正达标,爸爸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杨先生在五所任职期间,呕心沥血,从各方面促进核原料科研事业的发展”(聂国麟文章)。金锁庆回忆当时的五所:“杨先生领导的五所是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原料研制任务终于提前完成,五所全体人员欢天喜地。但是爸爸始终很低调,甚至在他编制归属的中国科技大学,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人知道爸爸和原子弹研制的密切关系。
较早提出“保军转民”
1975年我在长春当兵,有一天接到爸爸到兴城开会的电报,希望能解四年未见儿子的思亲之苦,我请假到兴城。我在兴城呆了两天时间,爸爸起初一直顾不上与我说话,我预感到爸爸到兴城有重要事情。“保军转民”——这是爸爸在兴城的专业技术会上对二机部同事,特别是五所的老同事们的肺腑建议。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铀矿总有一天要挖尽,爸爸指出了原子能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后来有人说,爸爸是较早提出“保军转民”发展建议的人。临回部队前,我和爸爸到兴城海边散步,爸爸边沉思边说,虽然我不是二机部的人,但是我的心一直在五所,把五所搞好是我的梦想。
无穷眷恋
爸爸的工作热情到任何地方都是炙热的;他虽然没能再回到五所工作,但是他在中国科技大学荣升副校长,安徽省人大副主任等职,头顶上的光环很多。但是爸爸即使到他100岁时候还是对五所工作表现出他无穷无尽的眷恋。有一次我开玩笑问爸爸,你现在还记得几个五所老同事的名字?你能回忆起100个人名字吗?我的问题显然打开了爸爸的“五所记忆库”,老同事的名字他回忆起来好像是背诵三字经似的抑扬顿挫,我在一旁边听边记:董灵英、夏德长、陈汉明、邓佐卿……
原标题:【“核”你走过60年•后代眼中的核前辈们】父亲与居里精神传承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