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切尔诺贝利29周年纪念 石棺:迟到的反应堆“安全壳”

发布时间:2015-5-15 10:15    来自: 三海一核科普网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运行的时候没有设计安全壳保护,核事故灾难发生后却不得不两次建造石棺包裹,这样的亡羊补牢颇具讽刺意味,也从一个方面向人类发出重视核安全的警示。

 

198651日,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第六天,现场救援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苏联派出的现场救援专家团意识到,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逼近。

 

4号反应堆两次剧烈的爆炸将1200吨重的钢制顶盖炸飞,在反应堆厂房(只是一个没有门窗的密封厂房而已,与一般核电站坚固的安全壳不可同日而语)房顶炸开一个洞,大量强放射性石墨和其它堆芯材料碎片喷射而出,加上堆芯石墨砌体的剧烈燃烧,放射性气体和尘埃也源源不断从洞口向外散发,为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进一步释放,事故发生后第三天,苏联军队紧急出动几百架直升机空投了6000吨的沙包、黏土以及硼酸(吸收中字)试图堵住洞口并终止堆芯燃料的裂变反应,这一行动虽然闷熄了堆芯燃烧的火焰,但后来的调查表明,吸收中字的硼酸并未到达堆芯,因此核燃料仍在持续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并将沙子、燃料元件本身以及堆芯其它结构材料熔融形成温度极高的高热岩浆(堆芯熔体)在堆底流淌。

 

这时候一个最紧急的状况是,流淌的高热岩浆有可能将反应堆下方的水泥板烧穿,导致岩浆往下渗透,而反应堆下方有两层用于应急冷却的喷水池,如果放射性岩浆接触到水,很可能引发第二次更具毁灭性的爆炸,根据苏联一位洲际导弹专家当时的推算,高热堆芯熔体遇水后产生的爆炸威力可能堪比原子弹,如果发生,切尔诺贝利周围300多公里的范围会被夷为平地,整个欧洲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苏联国家委员会立即颁布了两项紧急措施,一是派消防员马上进入反应堆底部排空反应堆下方水池中的水,第二向堆芯空投吸热效果良好的铅以降低堆芯温度,此后两天内苏联军队向堆芯投放了2400吨铅块,铅吸热熔化后也更好的封住了洞口,并且起到了阻止辐射释放的作用。

 

两项措施并用虽然消除发生更严重蒸汽爆炸的危险,堆芯温度也得到了降低,但是核燃料裂变的持续进行使得高热堆芯岩浆仍有可能继续向下渗透,进入土层以及下方的地下水层,污染核电站旁边的普里皮亚季河(Pripyat),该河是乌克兰最大河流第聂伯河(Dnieper)的最大支流,如果其遭到污染,乌克兰很大面积的水源将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阻止堆芯岩浆熔体的进一步渗透,现场救援专家团提出在反应堆下方安装冷却装置。512日,苏联当局下令从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召集了上万名矿工,从地下12米深处挖一条168米长的隧道进入反应堆下方,然后再挖出一个2米高30宽的空间,以安装液氮冷却装置对反应堆进行冷却,这项工作持续了四十多天,但是后来冷却方案被放弃,反应堆下方的空间最后用混凝土填充,以巩固反应堆厂房结构并阻止岩浆向下渗透。

 

    原标题:切尔诺贝利29周年纪念 石棺:迟到的反应堆“安全壳”
上一篇:清洁能源的必由之路下一篇:逐梦东方—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大亚湾传奇(一)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