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核能发生着改变人类历史的变化。
1942年12月2日,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和他的同事们在芝加哥大学足球场西看台下面的一个网球馆中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他们称之为“K上帝”的铀裂变链式反应。小小原子,裂变后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像阿拉丁手里的神灯,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能量,而一方面又似潘多拉盒子里放出来的魔鬼,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奥布宁斯克(APS-1)0.5万千瓦压力管式石墨水冷堆核电厂在前苏联建成,和平利用原子能,让这一清洁能源造福于人类就成为人类的美好愿望。中国在研制“两弹一艇”的同时,开始探索核电建设之路。
蓝色的深圳大亚湾见证了中国现代大型商业核电的起步,是中国现代核电梦开始的地方。大亚湾核电站在改革开放春天里孕育、诞生,坚持高起点起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高”,在荆棘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核电的道路,并以长期安全运行的业绩令全球瞩目。 大亚湾永不停歇的涛声,向世界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胸怀与自信。在饱受雾霾困扰呼唤清洁能源的今天,揭开这个“蓝色精灵”神秘的面纱,大亚湾,传说中西王母降生的地方,而今你将呈现给世人怎样的激越与传奇?带给今人怎样的鼓励与启迪?
风雨过后见彩虹,关山飞度三十载。怀瑾握珠,如沐春风,中国大型商用核电站的第一座里程碑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昂然崛起……
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号角是这样吹响的。
“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干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华灯初放的傍晚,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中南海与李四光、钱三强等共进晚餐。一生极少沾酒的毛泽东端起一杯红葡萄酒,忽然诗兴大发,发表了这一番豪迈而爽朗的祝酒辞,而这句话就成为了开启中国核工业大幕的动员令。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地处中国西部的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强光闪烁,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九霄。中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犹如蛟龙下水,试航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两弹一艇”让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和年轻的共和国挺直了脊梁!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和平利用核能,没有自己的核电工业,就不能称其为核强国。然而,中国核电事业的起步,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早在1955年就开始了,其间历经坎坷,几乎所有项目均未能成功。硕果仅存的“七二八工程”五易厂址,变更堆型,几上几下,历尽艰辛。从周恩来总理作出“728”指示起,搞了21年,一个3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才并网发电,而同期,全世界已有300多个核电机组运行。严峻的现实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两弹一艇”上得这么快,而作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核电站却举步维艰?逐梦东方的有志之士们望眼欲穿:中国核电起步的路在何方?
“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978年1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了法国外贸部长弗朗索瓦一行,并在回答法国记者问题时公开宣布:中国已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这是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加快中国核电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坚冰已被打破,历史的巨轮校正了航线,中国核电的起步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其实,早在1978年4月、5月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王全国随谷牧副总理出访西欧后,“在广东建设核电站”的构想就挥之不去。可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人才、没有经验的残酷现状又让人颇为焦虑。1979年5月,美国国际核能公司总经理林杰克出访广州时带来一个在广东省建设核电站,把部分电量卖给香港,以取得的外汇偿还建设核电站所欠外债的建议。这一方案让正在为广东省缺电而寝食难安的王全国大喜过望,脑海中迅即闪过“不谋而合”四个字。邓小平给深圳特区建设的指示是:“杀出一条血路来”。那么,“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不正是一条解决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形势下我国核电站起步建设资金和外汇问题的“出路”吗?犹如电石火花,让广东省的领导人看到了在广东率先建设核电站的曙光。
习仲勋、任仲夷、王全国、叶选平等只要去北京,就千方百计找机会陈述广东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迫切性,千言万语做工作,争取能打开局面。
可是,在由国务院11部委共248位领导、专家参加长达29天的审查会上,还是有人提出了否定意见:应该自力更生自己建设核电站,为什么要花钱向国外买?随着工作的深入,国家有关部委对这一项目的分岐开始呈白热化趋势,同一时期,同一件事,截然不同的报告,摆在国务院领导的桌上。历经三年的争论漩涡,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1985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国务院有关部委送发了《关于广东核电站建设问题的会议纪要》,这份会议纪要就成为广东核电站项目批准书,我国核电事业起步的战鼓终于凭借改革开放强劲东风在南海之滨擂响!
国务院决定调核动力专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工程师彭士禄主持广东核电站建设指挥部工作,这位革命先烈彭湃之子欣然受命,并从全国调集精兵强将赶赴广东,国防科工委昝云龙,核工业部刘锡才、曾文星……电力部潘燕生、高胜玉……广东省沈健生、周展麟……真可谓群贤毕至,灿若星辰。因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带家属,彭士禄诙谐地说:“我们要做三年和尚,还要经历八年抗战,希望大家好自为之,不要犯政治错误、经济错误和生活错误”。
选址工作由一支人数不多但声名显赫的队伍担当,著名地质学家谷得振、胡海涛、李坪,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等担任选址组顾问。他们“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广东省的山山水水,住油毛毡帐篷,喝山泉水,点煤油灯,在茅草丛中艰难攀登,忍受风吹日晒和蚊虫叮咬,选择比较了十几个点。1982年7月4日,冒着沥沥细雨,李鹏和叶选平在选厂组陪同下第一次考察广东核电站厂址,先后到了凌角石和大坑。7月的夏雨时下时停,到凌角石雨势更大了,李鹏撑着伞站在凌角石上,指着已经沉睡千年的荒山海滩,难掩激动的心情:“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就建在这里吧!”
满载着希望和梦想,历史的指针指向了1985年1月18日。这一天,广东核电投资公司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合资成立合营公司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冬日的北京却是春意浓浓,第二天邓小平满面笑容,亲切接见了参加签字仪式的港方代表嘉道理一行。邓小平兴致勃勃地与嘉道理约定:“再过7年,你93岁,我87岁,开一个庆祝会,用这个合作项目作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典范”。两位世纪老人定下了日后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世纪之约”。
天有不测风云。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引发香港反核风波,使历尽波折的大亚湾核电站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海湾对面香港反核签名运动搅得沸沸扬扬,宁愿不当省委书记也要搞核电站的合营公司董事长王全国忧心如焚、夜不能眠、奋笔疾书。小平同志力挽狂澜,乘改革开放东风发展中国核电的决心不变,正是他一锤定音,才使反核风波成功化解。1986年9月23日,在经受香港反核风波洗礼后,大亚湾核电站四个合同和三个贷款协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字,合营公司总经理昝云龙与几大国外公司代表在合同文本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中国核电的航船再次绕过暗礁扬起风帆!
好事多磨。在大亚湾核电站曲折的建设历程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其中的漏筋事件和核岛辅助管道安装工期延误让投资者和建设者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尽管工期延误一天,仅贷款利率损失就高达100万美元,而大亚湾核电站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决心十分坚定。曾经为我国核工业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二三公司就这样“兵败大亚湾”,原来在自己队伍中当家作主的中国公司向法国公司拱手交出施工队伍的领导权。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那一夜,二三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几乎都泪流满面……
千难万险踩脚下。在成功完成调试启动、人员培训、生产准备之后,大亚湾终于迎来了真正属于他们的盛大节日。1994年2月5日和5月6日,举世瞩目的1、2号机组顺利投产并投入商业运行。中国核电的奠基者李鹏从1982年率队赴英法等国考察核电研究合作基础,到选定技术方案、国内施工单位、工程建设方针、政策原则、电站厂址、主要干部人选等,亲自领导和决策核岛、常规岛、工程技术服务三大合同及其相应贷款谈判,先后17次到大亚湾核电站视察和指导工作、及时解决项目进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工程优质圆满完成、生产安全高效、为打好我国核电发展基础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一天他在深圳迎宾馆亲自主持庆祝大会,国家总理为一个核电站投产举行庆典,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核电事业起步和夯实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基础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信念永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引路,举国家之力,15年曲折历程,7年艰苦建设,历尽磨难仍矢志不渝,惊涛骇浪仍勇往直前,乘改革开放春风,“站在巨人肩膀上跳高”,实现“零资本裂变”,终结了中国没有现代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历史,大亚湾核电向中国乃至世界绘出了一幅气吞山河动人心魄的壮丽画卷! 原标题:逐梦东方—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大亚湾传奇(一)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