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直面核电公众沟通对核电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7-2 09:19    来自: 中国核工业报

核电公众沟通: 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对于中国时下正在蓬勃发展的核能行业而言,公众沟通是关系到未来发展大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已日益成为影响核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开展科学有效的公众沟通,是提高公众核电接受度的重要措施。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能源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荣表示。

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公众充分参与的时代,一定要转变工作方式。要学习国际上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说建立有政府、企业、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调解委员会这一类的组织形式。并让它形成一种机制,形成一种社会治理的模式。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表示,公众需要科普,但是我们不能把公众只当作科普的对象,他们还是参与的主体。应该说,我们搞核电还是为了人民,为了公众。要让公众感觉到发展核电,大家是利益的获得者,而不是风险的承受者,把工作做到这样的地步,我们的核电就会健康发展。

信息公开主导支撑

早在2010年,有香港媒体报道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故。环境保护部核二司副司长汤搏在回顾此次事件时指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当时是有一个燃料元件损坏,而损坏程度完全在设计和安全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但为什么媒体报道的却是核泄漏呢?这说明科普宣传、信息公开做得不够充分,使得媒体不能正确地了解核电站发生的实际情况。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核安全局就一直在推动相关工作,先后制定了信息公开的管理办法,在确保自身信息公开透明的同时,还致力于核电厂的信息公开。

而陈荣认为,目前,我国核电公众沟通主要是由核电企业主导和承担各种形式的核安全公众宣传。核电厂作为企业,其公众宣传活动被认为是在传播一种企业文化理念,且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利益驱动,很难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社会认知。因此,有效的公众沟通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撑。当政府明确梳理核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并表达出坚定发展核能的态度和决心时,将显著影响公众对核电的信心,提高公众的核电接受度。

但事实上,当前我国核电公众宣传的主力是核电企业和行业协会,政府在普及核能知识、提高公众的核科普素养方面的工作并不充分。

谈及如何开展好相关工作时,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砚国认为,一方面,应由环保部牵头,建立核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大联合、大协作平台,牵头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核电集团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国核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将核科技传播与宣传工作纳入国家科技政策,以重点人群和基础工程为抓手,建立透明的长效机制,以此提高社会公众的核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绿色主题科普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传播的新任务。建议中宣部牵头中央相关媒体,以反伪破迷绿色低碳等为主题,共同开展下一轮核电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并安排好相关的工作计划;建议教育部牵头在中小学、大学自然科学课程中普及核科普内容,逐渐使公众从小就了解核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体系建设机制保障

世界核电发展的实践证明,核电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公众对核电的认知。

我国核电发展已历经30多年。从早期的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到核电站批量化建设,我国核能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这期间,核电科普宣传,经历了早期的秘而不宣,初步认识,积极接轨,融合发展等阶段;从蜻蜓点水,发展到搭建完善体系,系统化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初期处于保密状态,而当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担忧。只是后来随着秦山扩大了解核电的基层群体,注重沟通,筑实理解核电的基础内容,培育支持核电的基本队伍,携手建设三优海盐,民众才从最初的担心、避核,转变为放心、亲核。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筹备之初,也曾历经波折。筹备期间,先后发生了大量香港民众集会反对建设核电站的现象。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相关方面建立了大亚湾核电安全咨询委员会,让政府、企业、专家、公众共同参与进来,了解核电,核电站最终于1987年动工建设。这也被视为我国开展核能公众沟通的成功典型。在多年的实践中,大亚湾核电站建立透明之制,确定透明之策,倾听社会声音,接受公众监督,获得了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核电行业公众沟通不断创新思路,努力寻找拉近核电与公众距离的新途径。全国中学生核电知识竞赛、核能公众沟通研讨会以及核电站特色科普活动等纷纷举办,为核电行业阳光形象的建立做了各种尝试。而核电微旅游、核电小苹果等的出炉,在创新沟通模式的同时,也为公众沟通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但也要看到,公众沟通并不能解决在核电征地、地区发展等各方面遇到的全部问题。陈荣指出,比如对于邻避现象,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利益与风险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

媒体的导向作用

还应看到的是,公众对核电的陌生恐惧,除了自身专业知识缺乏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媒体的舆论导向。

查阅不少社会媒体关于核电领域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核辐射、核泄漏、核事故等负面词汇充斥其中且出现频率较高。有些新闻事实经一些媒体过滤放大之后,很容易对公众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以曾经喧嚣一时的江门事件和桃花江乌龙事件为例,由于报刊和互联网媒体的竞相报道转载,两者分别在短时间内成为热点的互联网事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然而,在经历了虚假新闻报道政府介入专家解释企业辟谣新闻更正等一系列亡羊继而补牢之后,最早的说法很快被否定,一场关于核电的舆论大戏方算落幕,但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对此,资深媒体人、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总编、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会长黄凤荣认为:媒体应更多报道核电发展的优势、与经济的关系、核电安全等方面选题,并主动策划与核电发展相关的社会性话题,从而带动媒体间自然传播,做好核电发展的舆论导向工作。

早前,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陈钊曾做过一份《广东省核电公众认知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3.79%的受访民众表示了解核电, 41.38%的民众不了解,有63.02%的受访民众认为核电站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52.08%的受访民众不支持在自己所在城市建核电站。受访民众中,超过一半人数表示不会参加反核事件,而31%的民众表示看情况。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一项技术的了解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这项技术的接受和支持程度。报告以点带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民众对核电了解程度较低,而这也容易产生反核心理。尽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得不说,我国核科普、公众沟通依旧任重道远。这需要政府、行业机构、核电企业、媒体、公众的携手推进,才能在更加重视个体意愿的当今,实现核电行业与公众之间信息对称,以形成更广泛地推动核电发展的民意基础。

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程度及对待国家大事的理性科学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这一点认识,我想我们会越来越觉得重要。杜祥琬说。

12下一页
上一篇: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能源?下一篇:林群院士: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责任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