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局23日在音频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25b。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地球的“孪生星球”,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开普勒452b上面有生命,因为开普勒望远镜只负责照相,没有办法近距离观测行星,这需要后期技术手段跟进,可能需要把工具送入轨道内。
这颗行星距离地球1400光年,位于天鹅座。人类想要到达前几天刚露出正脸的冥王星就需要9年时间,而想到达开普勒452b则需要5亿多年。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办呢?也许核动力火箭是一种技术可能……
一直以来,有的科学家确信外星人的存在,而且找到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证据。现代科学家估计,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亿万个像地球一样生机盎然的星体。其中定有类似地球人的智慧生物生活着的星体,甚至有的已发展到比地球上更发达的核子时代。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理事会副主任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认为人类必须研制出核聚变动力的火箭,传统的化学能火箭不适合进行星际旅行,即便是在太阳系之内的行星际飞行,核动力火箭将提供更快的速度和强大的能量源,也可以解决登陆其他行星时所遇到的能源问题。核聚变火箭将大大缩短深空飞行的时间,为人类充分探索和利用太阳系开辟道路,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研制核动力火箭动力系统,此类发动机将是下一个重大的科技飞跃,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能在一两个月之内前往土星,那将是多么美妙的情景。 核动力技术可为星际航行带来强大的能量源和续航力,如果进行火星之旅,可减少宇航员暴露在宇宙射线下的风险,人类如果需要进入深空,就必然要放弃传统的化学能火箭 上世纪美国宇航局等机构论证的NERVA核动力火箭发动机,被用于火星之旅项目 科学家认为核动力火箭是未来一段时间可实现新型宇航动力,而核聚变技术用于宇宙飞船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使用核裂变技术研发动力系统或许也是一个途径。美国宇航局先进概念研究所提出了几种核聚变发动机的方案,根据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计算,使用核聚变技术可大大缩短火星之旅的时间,我们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将宇航员送上火星,比500天的时间还少很多。 尽管过去几十年内科学家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但目前依然没有制造出实用化的聚变堆,更不用说短期内作为宇宙飞船的动力系统,格伦斯菲尔德认为核聚变技术是未来三十年内需要有所突破的宇航动力,人类要想进入更遥远的宇宙深空,动力系统需要进行革命性地突破,地球上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应该加快脚步,然后开始测试空间核聚变动力。 在第36届推进器大会上,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核动力火箭技术,只需一次发射就可以完成太阳系内侧行星的探索。1946年,美国宇航局与美国空军联合开展了NERVA 计划以及Rover 计划,试图打造出核动力推进技术,NERVA 发动机包括反应器、涡轮泵以及推进剂存储设备等;苏联研究人员在上个世纪50年代计划在飞行器上安装四台核动力涡轮发动机,这些核动力技术都是基于核裂变技术,在这方面我们有着较为成熟的技术。 常见的核裂变技术发动机包括核脉冲火箭、核电火箭、核热火箭以及核冲压火箭等,以核热火箭为例,其反应堆结构比陆基核电站的规模要小很多,铀-235的纯度要求更高,达到90%以上,在高比冲要求下,发动机核心温度将达到3000K左右,需要耐高温性能极佳的材料。核动力技术用于太空环境时,也会面临核辐射的危险,如果克服这些困难,那么在核聚变发动机无法实现的前提下,核裂变发动机技术也能为太阳系内的探索服务,甚至可进行无人飞船恒星际之旅,可带来强大续航力,这是传统化学能发动机所不能比拟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