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学家说冷聚变是真实的

发布时间:2015-8-30 09:36    来自: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en-maktoob.news.yahoo网站2015310日报道] 冷聚变是富有革命性的能源,25年前就被发现了,但受到主流物理学家的冷落,现在由之后仍执着寻求该领域科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开始研究。

      最近在《当代科学》杂志中发表了34篇该领域专家的文章,来自印度、美国、中国、日本和法国的核物理学家报告说,冷聚变是真实的,应该认真对待。

    冷聚变也称为低能核反应(LENR)的特殊部分。 1989年美国犹他大学两位化学教授宣称实现桌面实验中的聚变,他们说在用钯阴极电解重水时观察到反常的余热,认为这是由于氘核挤进钯的分子晶格发生聚变的结果。

    美国物理学家说有直接证据证明冷聚变效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核反应,现在应该资助这项重要的工作,以研究冷聚变条件和其他相关效应,收集了解冷聚变所需的证据。麻省理工学院在最近3年把冷聚变作为学生选修课。

    意大利科学家Andrea Rossi发明的工业级镍氢电池LENR反应堆已经工作,而且有两家公司争取在2020年前推出其自己的机型。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者说:“实验证据表明,LENR可以有非常大的能量增益,但是商业原型机的工业设计仍比较粗糙。”(核信息院 哈琳)


  相关报道:


    1. 冷聚变:伪科学还是超级能源?

       2.   冷聚变,骗局还是希望


      冷聚变:伪科学还是超级能源?


    2010年3月21日,为期5天的美国化学协会(ACS)第239届年会在加州圣弗朗西斯科开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会期很短,但组委会还是在头两天特别安排了一个主题为“冷聚变”的分会场。多位与会专家现场展示了各自在“冷聚变”领域的研究进展:“冷聚变”概念电池,整合了“冷聚变”技术、能够吞噬核废料的“细菌”……若让时光倒退几年,在如此高级别的科学研讨会上,这般“高调”地谈论“冷聚变”是不可想象的。

  “冷聚变”(Cold Fusion),这是一个曾经轰动世界,后来却被戴上“伪科学”的帽子遭千夫所指、至今依然饱受争议的技术。自1989年首次提出“冷聚变”以来,关于它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定论。相信这一技术的人认为,未来“冷聚变”将成为超级能源,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之需。不相信它的人则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冷聚变”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那么“冷聚变”到底是什么?它究竟蕴含多大的能量?它是伪科学还是超级能源?

  轰动世界的科学丑闻

  “冷聚变”是相对热核聚变而言的,通俗来说即常温常压下的核聚变。1989年3月,两位科学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马丁·弗莱希曼和美国犹他大学的斯坦利·庞斯向世人宣布,他们在用钯阴极电解重水时观测到了难以用化学反应来解释的大量热产生,他们把这种常温下的“超热”现象归因为发生了传统上需要上亿度高温才能发生的氘氘聚变,并命名为“冷聚变”。 “冷聚变”的发现打破了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下才能进行的传统观念,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轰动一时的爆炸性新闻。

  我们知道,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就叫核聚变。按照科学界普遍认可的核聚变原理,聚变需要上亿摄氏度的反应温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6倍),同时还要把反应物约束在一个狭小空间内,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主宰核聚变研究的热核聚变理论。

  弗莱希曼和庞斯“离经叛道”地提出在常温下可实现核聚变。当时他们的“发现”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核聚变乃至核反应堆理论,整个世界也随之掀起一股“冷聚变”热。因为热核聚变的实现条件苛刻,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而冷聚变从理论上说则具有规模小、易于实现的特点,能够走入千家万户,让每户每家拥有一个“人造太阳”,人类对煤炭、石油等一切其他能源的依赖似乎都将成为历史。

  一时间,全球上千个实验室开始重复二人的实验,但却没有任何人再次见到“冷聚变”。很快,舆论开始将指责的矛头对向弗莱希曼和庞斯。“骗子”、“亵渎科学”、“伪科学”一类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最终这两位科学家不得不关闭实验室,退出科学界,甚至改变国籍,隐居他国。他们提出的“冷聚变”也成了科学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自那以后,“冷聚变”成了科学界的禁忌词汇,“伪科学”的帽子牢牢扣在了“冷聚变”头上。即便是在今天,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仍拒绝发表支持“冷聚变”的实验结果。

  回暖之势明显

  “冷聚变”虽然遭到了口诛笔伐,也得不到主流群体认可,但世界各地仍有科学家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美国等国都有人在“私下”继续着“冷聚变”的研究,只是现在“冷聚变”在正式场合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低能核反应”( Low Energy Nuclear Reaction)。

  在今年的美国化学协会年会上,“冷聚变”分会场的组织者、德国化学家简·马万表示,现在人们对“冷聚变”的态度已有所改观,它与主流人群的距离也不再是那么遥远,科学家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避之不及,很多大学也敢于开始公开研究“冷聚变”。

  在2009年美国化学协会的春季年会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科学家纷纷站出来宣布,他们已经在实验室证实了冷聚变。当时参会的美国圣地亚哥海军空间和海洋作战部队系统指挥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一种由镍和金的合金组成的塑料探测器插入一个氯化钯和氚的混合物中,结果该探测器成功捕捉并追踪到了高能中子。研究人员认为这足以证明室温下可以出现聚变反应。与此同时,意大利国立核物理所的安东尼拉·尼洛称他在“冷聚变”实验中发现了大量的热量和氮气;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热量和伽马射线释放出来的证据。

  这一系列消息公布后,舆论对“冷聚变”的态度似乎也在发生改变。《华尔街日报》、《大众科学》、《科学美国人》等媒体都一改以往的批判口吻,开始讨论“冷聚变”是不是“又回来了”。美国著名的《60分钟》节目还特别做了一期名为“冷聚变又热了”的特别节目,重新审视了一番“冷聚变”。当年曾认定“冷聚变”不存在的美国能源部也有所动摇,从绝对的否认变成了“不置是否”。

  争议还在延续

  如果说“冷聚变”确实存在,那么为何20年过去了,冷聚变依然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不能拿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证实冷聚变真实存在的证据。重复性差可以说是反对者对“冷聚变”不屑一顾的最大原因。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张武寿博士。

  张武寿将“冷聚变”与高温超导技术进行了对比。自上世纪初人类发现超导现象之后过了40年,超导现象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高温超导发现已逾20年但物理学家们还是无法理解。“冷聚变”与高温超导类似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在凝聚态中发生的,而当代科学不善于处理凝聚态这种复杂系统。

  张武寿认为,“冷聚变”与超导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后者也存在重复性问题但超导材料造出来后就算成功了,而“冷聚变”是一个反应过程,一个人做出来还要其他人也能做出来。“冷聚变”和热核聚变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热聚变更像无机化学反应,常规技术手段就是大幅度升温,加压以促进反应进行,而冷聚变更像生物化学反应,需通过催化载体与添加剂选择、温度的小范围控制等精细条件调节(核)反应率。除此之外,“冷聚变”研发还有经济、政治、旧科学范式的限制等因素的限制。

  记者也曾试图联系多位业内专家,希望了解“冷聚变”的未来是否值得期待,但却未得到正面回应。其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知名核物理专家向记者表示,对于冷聚变,目前尚不宜宣传,当前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对于“冷聚变”的未来,或许我们可以套用林肯的一句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冷聚变”究竟是伪科学,还是真知灼见,留待时间去检验吧。


    冷聚变,骗局还是希望


     1989年首次提出“冷聚变”以来,关于它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定论。相信这一技术的人认为,未来“冷聚变”将成为超级能源,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之需。不相信它的人则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冷聚变”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那么“冷聚变”到底是什么?它究竟蕴含多大的能量?它是伪科学还是超级能源?

      冷聚变如果在室温条件下的聚变反应能够实现商业化,人类就可以用海水中提取的重氢来生产丰富的核能。冷聚变的理论假设是,当对氚核进行电解时,分子被融进氮气内,释放一个高能中子,科学家已经探测到了大量热量,然而没有人探测到释放出来的中子。

      每当提起核能利用,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聚变与裂变。裂变指由重的原子分裂成轻的原子,它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并是地球上最常用的核电来源。聚变恰巧相反,在一定条件下、由小质量的原子核聚合成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巨大能量。不过人类距离大规模聚变发电尚一些时日。目前主要的几种可控核聚变方式:超声波核聚变,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仿星器等)。可行性较大的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是托卡马克装置。

 

      LENR与我们常谈的聚变和裂变都不相同。聚变和裂变需要强大的原子能量支撑,冷聚变则温和的多。NASA使用一种镍化晶体和氢离子来进行实验。氢离子被吸入镍晶中,这种晶格在一种高频率下震动。震动刺激其镍中的电子,迫使其融入氢离子里,形成缓慢移动的中子。镍迅速地吸收了这些中子,令它们变得不稳定。为了重新获取稳定状态,中子衰变成质子和电子,这种反应令镍转变为铜,并产生能量。根据NASA的说辞,世界上1%的镍产量就可以抵消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燃煤能量供给。NASA同时也说明,碳晶格可以用来替代镍,核反应会把碳转变成氮。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大家马上就能用上安全清洁的核能?实际上用于发电的5-30THz频率的镍晶格十分难以生产,与此同时、研究LENR的一些实验室也遭遇到了事故。假以时日,普罗大众也能拥有比肩钢铁侠的小反应堆。

     冷核聚变是现在所用更正式名称—“低能量核反应”(low energy nuclear reactions, LENR)——的通俗名称,隶属于凝态物质核科学(condensed matter nuclear science, CMNS)的范畴。冷核聚变为大众所周知起因于19893月“弗莱许曼-庞斯实验”的争议性——由科学家马丁·弗莱许曼(Martin Fleischmann)与史坦利·庞斯(Stanley Pons)所进行。当时有许多科学家努力重复该实验,却发现无法再现一样的结果。人们对冷聚变最大的责难集中在其实验的低重复性和核反应产物不匹配两点上。“冷聚变”(Cold Fusion),这是一个曾经轰动世界,后来却被戴上“伪科学”的帽子遭千夫所指、至今依然饱受争议的技术。但是近些年来的新技术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1234下一页

本文导航

上一篇:核电在电力系统中起什么作用?下一篇:新型核燃料:钍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