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的诞生,宣告国核技 AP1000一统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的战略企图正式破灭。但后进者的前景未必顺畅,中核与中广核的战略分岔,正让其陷入“一个华龙、各自表述”的境地。 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中核集团(以下简称“中核”)福清核电站的所在地。这里被规划了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进入三月,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福清核电站的工作人员的压力也与日渐增。因为电站于2008年开工的一期两台机组,受到设备因素的影响延期。这让中核原本计划“2013年年底投产一台机组”的愿望落空了。 但于中核来说,对这里寄予的希望远不仅如此。因为它更期待此地能够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示范试验厂址——福清核电站的5、6号机组被允许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华龙一号”终于被掀开面纱,曝露在公众视野中。今年两会期间,1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 随后几天,中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和中核董事长孙勤分别接受了多家媒体的密集采访,高调地宣布“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其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所谓“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指的是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两种技术的融合,被称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在运、在建、已核准尚未开工和已获路条的核电机组总计装机容量超过7200万千瓦,其中投入商运的核电机组18台,在建核电机组28台。除正在建设的三门和海阳核电机组(AP1000),以及引进的台山(EPR)、田湾(俄AESG-91)核电机组外,其余均为二代或二代改进技术。 进入2014年,我国核电市场的利好消息就不断传出。1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今年核电新增装机量将达864万千瓦,相当于2013年实际新增装机容量的4倍。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在2014年“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这被外界解读为“2014年将成为核电大发展的一年”。 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核电格局的暗潮涌动。长期以来,中国核电市场被视为“混乱”的代名词。从两家核电公司的争斗,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成立后的“三国演义”,关于技术、市场的竞争一直没有停歇。如今,“华龙一号”的诞生,是否能促进中国核电走向融合,还是仅为中核和中广核的市场权宜之计?面对中核和中广核的合作,国核技又该如何应对? 折中的方案 按照中核和中广核目前达成的协议,“华龙一号”的堆芯选用中核集团ACP1000技术的177堆芯,单堆布置,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开发的CF自主品牌。在具体的项目上,可根据客户需求,配置个性化的专设安全系统。 在此之前,中核和中广核都在自主研发各自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核ACP1000技术的研制历史可以追至1999年7月。彼时,中核集团启动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CNP1000)概念设计,并于6年后的2005年完成其初步设计、初步安全分析报告。 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在前期研发工作基础上,逐步确定了“177堆芯”、“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等22项技术改进,型号更名为CP1000。这也是“华龙一号”采用的最核心技术的基础。 到2009年年底,中核已经完成了CP1000示范工程福清5、6号初步设计。据说,PSAR报告(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已提交国家核安全局,并召开了第一轮评审对话会,原计划2011年12月开工建设,但后来由于福岛核事故而无奈暂停。 2010年1月,中核在CP1000的基础上启动ACP1000重点科研专项研发。福岛事故后,按照最新法规要求,对ACP1000进行了改进,完成了顶层方案的设计。2012年12月,中核提交PSAR报告,三个月后,完成示范工程福清5、6号初步设计,并开展施工图设计,启动主设备采购。 而中广核自2005年以来,同样在法国引进的百万千瓦级堆型——M310型的基础上,也开展了自主研发的历程,通过多项技术改进,从 CPR1000发展到CPR1000+技术,再到最终的ACPR1000+技术。其希望能够在广西防城港核电站2期3、4号机组上完成首堆示范。 2013年间,两大核电集团都曾对外宣称,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但令他们失望的是,两家都寄予厚望的三代技术落地项目,国家能源局均不予批准。 长期以来,中国核电技术路线的不统一,早已被广为诟病。随着我国核电装机的增加,自主核电技术基础的薄弱,研发力量分散的劣势开始显现,核电实现出口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遥遥无期。 实际上,早在1999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议两家集团联合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最后没有成行,逐渐演变为今日技术路线混乱的局面。 2013年3月18日,吴新雄出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上任后的一个月后,他就提出了将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技术进行融合的设想。并于2013年4月25号,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召集双方领导专门召开协调会,商议将两家技术进行合并。 对于“华龙一号”的技术融合,国家能源局希望可以促进我国三代自主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生产,结束混乱的核电局面,在资源上减少浪费。 “这一提议,在当时均遭到了两家集团的抵触,虽然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是迫于国家能源局‘不融合就不批准项目’的压力,两家公司不得已开始合作。”一位不愿具名的核电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两大核电集团自此开始了另一种方式的博弈。 商讨合作方案的进程并不顺利。虽然都在大亚湾核电厂M310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种技术的堆芯、汽轮机、专设安全系统等多种技术指标都已存在较大差异。以何种方式合作,融合后的各项技术指标分别采用谁家的技术,成为双方各自争论的焦点。 其中最开始的方案之一为,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即把两家公司的技术设计人员集中起来,专门研究、开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对于这个方案,中广核给予了否定。 “由于中核的技术比较成熟,ACP1000的总设计师是刑继,经验也很丰富。如果成立合资公司,应该就是刑继来主导。”核电专家张禄庆对记者说。 业内也曾传言,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明曾前往中广核进行谈判,向其提出方案:两家的技术,只选择一家;无论选择谁的,被选上的那家必须支付另一方研发时期所付出的成本,给予一定的补偿;前提条件是,不管采用谁家技术,都要保证2014年底能够在国内开工,如果不能在2014年底开工,就需要另外赔偿对方。 据了解,当时进行谈判的中广核负责人,开始时对这个方案有所认可,并声称决定考虑。但最后,这一方案也不了了之。 中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ACP1000技术的总设计师邢继向记者介绍说:“中核和中广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从2013年4月份到12月份,集中讨论了8个问题,开了8个技术讨论会,最后看到了现在的方案。”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一位核安全专家表示。实际上,中广核最后做了较大的让步,因为堆芯组件是决定一个机型的重要参数指标,他最后放弃了自己的157堆芯。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如果想要实现出口,燃料必须也能够实现国内自主。中广核还不具备生产燃料组件的能力,而中核已经具备。”张禄庆告诉记者,“如果中广核一味坚持采用157堆芯,国内不能满足其燃料组件的生产,只能依靠国外。” 但对于专设安全系统,中广核则坚持自身的安全方案,采用的是“3系列”,即三套非能动安全装置。而中核还是依然采用原本的“2加1系列”,即2套能动安全装置加一套非能动安全装置。 “如果中广核不坚持这一点,那‘华龙一号’技术似乎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一业内人士评价道。 待解后遗症 孙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专家同意,在保证安全性、先进性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既体现了中广核的特点,也体现了中核的特点,在专设安全系统上是允许存在点差异,但必须符合国家的三代安全技术标准。” 但事实上,合二为一后的“华龙一号”,对于中核而言,似乎与其研发的ACP1000并无出现较大的差别。 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华龙一号”只是中核和中广核技术的表面融合,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更用“貌合神离”一词形容两家关系。 暂且不论两家集团的合作到底有多深入,但单从“华龙一号”技术路线的公开方式看,或许能见几分其中的端倪。 2013年年底,两大集团公司均未对外透露技术合作事宜,直到2014年1月15日,在中广核的年度对外新闻发布会上,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透露,与中核合作研发的“华龙一号”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并称该技术结合了ACP1000和ACPR1000+的特点优势。这是“华龙一号”的首次官方公布。 而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贺禹提出有关“华龙一号”的提案。但并未公布“华龙一号”的具体细节。 与此同时,孙勤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了“华龙一号”技术采用中核177堆芯,专设安全系统有所差异。 2014年3月11日,中核专门召开了有关“华龙一号”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华龙一号”是目前中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支撑,并展示了中核集团为此付出的背后艰辛。 就在当天,记者曾致电中广核宣传部人士,但其并不知情中核将会举办“华龙一号”新闻发布会的事情。 这不仅令人产生疑惑,既然是两种技术的合并,为什么中核和中广核没有统一就“华龙一号”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外进行正式公布,而是各自宣布内容。“如果说因为在不同地方,那起码两家公司可以选择同一时间进行宣布,但这都没有。”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感叹道。 对于“华龙一号”知识产权的问题,孙勤表示,品牌是双方共有,知识产权方面,技术是谁发明的产权归谁。他同时强调:“产权和品牌不是一个概念,比如堆芯是谁发明的,燃料是谁发明的,专设安全系统是谁发明的,这个都是有知识产权的。” 也就是说,如果中广核要建设“华龙一号”,品牌上可以与中核共同使用,但中广核如果采用了中核的技术,则需要付一定的技术成本费。 对于如今已经确定的方案,中广核放弃了自己ACPR1000+的堆芯技术,采用了中核的方案。如此,中广核想要在国内外建设“华龙一号”,需要向中核缴纳技术专利费用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对于双方合作的推进,中核一直处于“着急”的态势,其非常希望能够尽快合作成功,实现我国自主三代核电路线的落地。 原因在于,中核之前与巴基斯坦签署ACP1000的出口协议时表示,国内的ACP1000将会与巴方项目一同动工。“如果国内都不建,凭什么要求人家信任你?”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说,“这是中核当时对巴方的承诺。” 但由于国家能源局迟迟未批准中核项目,以至于巴方的外围工作已经动工,但国内的ACP1000项目却仍旧悄无声息。 此外,对于阿根廷等国外项目,中核也希望能够有进一步进展。阿根廷核电公司已于2012年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