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的核电站都建在沿海,那么问题来了,沿海多台风,核电站扛得住吗?对于这个问题, 号称“误入核电八年整,仍记我是文科身”的知乎网友给出了如下回答,不禁感叹我国网民智(脑)慧(洞)多(开)!
台风来了核电站最怕什么?
一句话回答完:核电站遇到台风,一怕吹坏电气线路,二怕厂房进水,三怕吹跑人。 先上图。

一怕吹坏电气线路。 核电站的技术核心主要有三:核反应堆、汽轮机、发电机。这注定了它们在建设时会受到最严密的保护。核反应堆有壁厚近一米的核岛厂房保护,汽轮机和发电机有常规岛厂房保护,台风对坚固建筑内的核反应堆还有汽轮机发电机影响甚微。
而核电站厂区里的一些外露的电气线路,相比之下就脆弱得多。核电站里外露的电气线路种类有:发电机向外部电网输送电力的电缆;外部电网向核电站输送电力的电缆(如上图所示,核电站处于没发电的建设阶段时,使用的电力依靠电网输送);变压器上的消防检测电缆;一些外置式风机的供电电缆,等等。除了这些,绝大多数的设备电缆或者位于厂房内,或者埋设地下。 在台风来临的时候,外露的电气线路首当其冲。风力作用在没有足够支撑的电缆和塔架上,使电缆和塔架来回摆动、拉扯,轻则扯断电缆,重则拉倒塔架,导致电站设备断电、通讯失灵,断裂的电缆挂在路面上也容易导致路过的行人触电的风险。
为什么不对外露电缆做尽可能完善的防护?一是经济上的考虑。以输电电缆为例,长度动辄数十千米,修建大量支撑花费太大。二是概率上的考虑。还是以输电线缆为例,电力行业的人都知道,输电电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厚达数公分的黑橡胶包裹着数根手指粗细的实心铜线,机械强度可观,称为“黑粗硬”不为过,六级以上的风力才会对其有明显影响。风力大小和发生概率是负相关的关系,所以对比起建造尽善尽美的防护,及时预防和抢救的成本要低一些。
二怕厂房进水。在核电站的术语里,描述厂房等建筑的高度主要两种,一是“层”,“一层二层”就和“一楼二楼”一个意思。二是米数,厂房高度一般为3~4米为一层,0米代表地面一层,3.4米代表地面二层,—3.4米代表地下一层,以此类推(我用的是我厂的数据)。台风来临除了风力的冲击,对厂房的影响主要是进水,尤其是0米及以下的设置有门窗的厂房,雨水很容易从门窗进入。核电站的厂房用于布设带电设备(电气盘柜、电机、蓄电池等)的居多,雨水打入厂房很容易打湿带电设备,降低带电设备的绝缘水平,造成漏电或触电事故。至于你们最关心的放射性区域,我简单地回一句,核!反!应!堆!厂!房!不!开!窗!的!啊!就是个死厚死厚的水泥筒子。

图上所示为常规岛厂房(比较大的那个)和除盐水制备厂房(常规岛左侧的那个小房子),都有开窗,台风来临特别需要注意防雨。

厂房里的电气盘柜。可以说雨水一进来基本就会淋到了。
三怕吹跑人。这完全是我自己的脑洞大开,实际上能把人刮跑的台风,我来核电站工作4年了还没碰过,你开心就好。。。
接下来讲一下核电站怎么应对台风
首先的首先,是管理层面的事。从气象部门取得台风预报的信息,全公司邮件通报,通知各部门做好防台(就是防台风)工作(是很官腔我懂的)。
接下来是技术层面。对付电力线路可能被吹断,主要是做好预警,在台风来临前和电网还有电力抢修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厂内电力供应状况,电缆被吹松吹断,马上准备抢修。向外输电线路出问题,可以将核岛和常规岛转向孤岛运行状态(这段我不太清楚,请同行指出);向内输电线路出问题,可以启用应急柴油发电机来补充电力,同一电压等级的不同电气盘柜在设计之初就留有冗余,可以通过临时链接的电缆相互备用供电。(这设计好是好,就是作为理论知识要考试的时候,这一大堆电气设备的关系就可以背死人了Orz)信号线路被损坏,主要是有厂内维修负责处理。
对付厂房进水的问题,办法就更笨更原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台风来临前的两三天时间内,窗挂上防水帆布,门槛上堆积沙袋。就这么简单。
But!最重要的就是这个but!太阳之下国企无新事,国企的事到底就是管理的事。“谁来挂防水帆布,谁来堆沙袋”反而是最折腾人的事。用个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商品房未交付时由承包商负责,交付后由业主负责”。核电站本质上也是个大型工业建筑,沿用这个原则无可厚非。厂房没建成的时候防台由承包商负责,建成移交到业主后,防台工作就落在一线运行的可怜小弟身上了——要把台风可能影响到的厂房区域跑一遍,要统计需要多少沙袋多少防雨布,联系物资,而且也免不了要亲自动手体会一把抗洪官兵的感觉。是的,我搬过沙袋。还曾经就沙袋到底是要运行人员来搬还是承包商来搬和某个领导争论过,后来才知道他是某位副总。。。。两年前的事了。
对付人被吹跑的问题。。。你确定要我答这个完全是我自己脑洞大开的问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