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学岛,成立于1978年9月,其前身为“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在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核聚变工程技术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建成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主要从事重离子物理基础和重离子束应用研究、相应发展先进粒子加速器及核技术的基地型研究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重离子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近代物理研究所还协同国内相关单位,承担着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任务。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1961年,二机部成立情报局。1966年,情报局改组为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8年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所成立,1995年更名为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为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核信息院)。核信息院是中核集团所属重要骨干科研事业单位、核领域重要专业智库。主要业务是:核科技情报研究、核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核工业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政策研究、核经济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科技书刊与音像制品的编辑出版等。 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Computer Application Institute of Nuclear
Industry,简称核工业计算机所)创立于1980年4月20日,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唯一直属的专业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与服务的研究所(国家科研事业单位) 。核工业计算机所秉承“开发信息资源、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事业发展”的宗旨,致力于为中核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先进、可靠、优化、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支持平台,扩展交流渠道,架设信息桥梁。 核工业二三0研究所 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简称二三〇所)组建于1975年,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桂花路34号,其前身为309队及核工业中南地质勘探局中心实验室。属地化改革后,隶属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012年至今,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地矿事业部,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中南地区唯一一家铀矿地质勘查专业单位。主要从事铀矿地质调查、勘查及研究工作;遥感、地质、水文、物化探及技术研究;化学、物理分析测试(核素检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电磁辐射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境治理、节能评估;工程勘察及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相关技术开发与仪器研制等。 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5月,是从事核领域标准化研究、管理和咨询服务的机构,亦是我国核工业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心和情报分析检索中心,又是核工业技术标准贯彻实施和质量监督的技术归口单位
该所的研究、开发和服务范围涉及铀矿地质、铀矿冶、核燃料循环、核动力厂、 核仪器仪表与备、 同位素生产及应用、辐射防护等核工业各专业标准化工作。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