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博士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 他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他曾因“称原子重量”而被世界惊呼。 他曾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他就是“中国核能之父”——
卢鹤绂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卢鹤绂出生于辽宁沈阳,从小块钻研理工科学,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四年大学毕业后,经系主任推荐,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1937年,初到美国不久的卢鹤绂制成了一台180度聚焦型质谱仪,通过该装置研究热盐离子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并通过时间积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准的测量锂6与锂7的天然丰度比为12:29。他的研究发现被当地报纸惊呼为“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研究结果被国际学术界沿用50多年。 卢鹤绂1939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当时正值铀235核裂变的发现震惊全世界物理学界之际,但是如何用特大的质谱仪长时间积累出足够数量的铀235是当时面临的难题。卢鹤绂在博士阶段提出扇状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有聚焦作用的普适原理,并据此设计制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强度质谱仪,用以大规模分离微克量级的硼10,硼11,并制备同位素靶。由此解决了制造原子弹需用的铀235难题。1941年,卢鹤绂以《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研究成果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而被扣发,直到1950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刊物《核科学文摘》中发表。 卢鹤绂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毅然决然的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与新婚妻子回到了当时实验条件几乎为零祖国,参与抗战以及祖国的科研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上做报告时曾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据说,卢鹤绂为了回国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借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回国后的卢鹤绂由于国内实验条件有限,开始从实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卢鹤绂为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在教学之余继续科研,先后发表
了两篇重要论文。一篇是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该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
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另一篇则是1947年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这篇论文诠释了原子弹机理的奥秘,并提出了简单估算原子弹和原子反应堆之临界体积的独特方法。该文发表后,即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不仅文献资料被广泛引用,而且卢鹤绂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1955年卢鹤绂被一纸调令调去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当时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创办核工业,由于相关人才紧缺,卢鹤绂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机密培训班“546信箱”任教。卢鹤绂在“546信箱”执教了两年,培养了大量核科学人才,后来大都参与了与原子弹相关的科研工程,在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曾经是卢鹤绂的学生。 挑战爱因斯坦 1995年,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刊发。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是“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同年11月22日,美国许多著名学者、外交家和记者云集在休斯敦的葛老利亚大学俱乐部,庆祝卢鹤绂先生挑战爱因斯坦的文章在美国发表。为了证实卢鹤绂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2002年美国科学院投资2.2亿美元发射卫星进行实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