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简史

发布时间:2015-10-13 17:15    来自: 凤凰网军事

托卡马克(Tokamak)是一环形装置,通过约束电磁波驱动,创造氘、氚实现聚变的环境和超高温,并实现人类对聚变反应的控制。它的名字Tokamak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线圈(kotushka)。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的束缚是靠纵场(环向场)线圈,产生环向磁场,约束等离子体,极向场控制等离子体的位置和形状,中心螺管也产生垂直场,形成环向高电压,激发等离子体,同时加热等离子体,也起到控制等离子体的作用。

艰难探索

二战末期,苏联和美、英各国的科学家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开展了受控核聚变有关工作。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维奇于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磁约束装置。但人们很快发现,理论上估计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与实验结果相差甚远。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聚变问题的复杂和研究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苏、美等国感到保密不利于研究的进展,只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才能推进核聚变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约束核聚变与热核武器在科学技术上没有重大的重叠,而且其商业应用的竞争为时尚早。于是,1958年秋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各国互相公开研究,开展国际学术合作。 

自这次会议后,50年来,全世界共建造了上百个托卡马克装置,在改善等离子体加热和磁场约束上下足了功夫。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努力提高“聚变三重积”,提高能量增益因子Q值(即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一直是核聚变研究的核心目标。早在1933年,人们用加速器使原子核获得所需的动能,在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可是从这样的核聚变中得到的能量比加速器消耗的能量要小得多,根本无法获得增益的能量。直到1970年,前苏联在托卡马克装置T-3上,才有可以察觉到的核聚变能量输出,能量增益因子Q值为十亿分之一。从1970年代末开始,美、欧、日、苏开始建造四个大型托卡马克,即美国的聚变实验反应器TFTR,欧洲建在英国的欧洲联合环JET,日本的JT-60和原苏联的T-15,它们是后来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的四个装置。

终于实现了“发电”

1991119日,欧共体的JET装置运行实验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等离子体温度达到3亿摄氏度,获得的聚变输出功率为1700千瓦,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11-0.12。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可控方式获得的聚变能,意义十分重大。

1993129日和10日,美国在TFTR装置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3000千瓦和5600千瓦,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28

1997922日,联合欧洲环JET又创造输出功率为12900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时间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Q值达到0.65

199712月,日本宣布在JT-60上成功实现了Q1.00。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

 这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表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终于完成验证科学可行性的基础研究,为转向以证实工程可行性为主的技术研究,即国际托卡马克实验堆ITER计划奠定了基础。

超导技术,“如虎添翼”

另外,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以达到等离子体长时间的的稳定约束,使得反应堆连续稳态运行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虽然不怕高温,却很不稳定。为了维持强大的约束磁场,需要非常强大的电流,时间长了,线圈就要发热。从这个角度来说,常规托卡马克装置不可能长时间运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最新的超导技术引入到托卡马克装置中,应用于产生强磁场的线圈。目前,法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共有4个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在运行,它们都只有纵向场线圈采用超导技术,属于部分超导。
   2002年初,中国HT-7超导托卡马克实现了放电脉冲长度大于100倍能量约束时间的高约束稳态运行。法国的超导托卡马克Tore-Supra体积是HT-717.5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高参数准稳态运行的装置。
   中国和韩国正在建造全超导的托卡马克装置,目标是实现更长时间的稳态运行。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核聚变研究,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至少有几十个。
   在和平利用核聚变的不懈探索中,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核聚变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受控核聚变越来越有信心。
   但到目前为止,托卡马克装置都是脉冲式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很短,大多以毫秒计算,还没有一台托卡马克装置实现长时间的稳态运行,而且在能量输出上很难做到不赔本运转。
   进一步开展广泛国际合作,用全尺寸反应堆大工程促进研究,“毕其功于一役”,是加速实现核聚变能利用的明智选择。

(文章摘自凤凰网军事

上一篇:铀矿是怎么运输到核电站的?下一篇:诺贝尔物理学奖知多少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