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马克(Tokamak)是一环形装置,通过约束电磁波驱动,创造氘、氚实现聚变的环境和超高温,并实现人类对聚变反应的控制。它的名字Tokamak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线圈(kotushka)。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的束缚是靠纵场(环向场)线圈,产生环向磁场,约束等离子体,极向场控制等离子体的位置和形状,中心螺管也产生垂直场,形成环向高电压,激发等离子体,同时加热等离子体,也起到控制等离子体的作用。 艰难探索 二战末期,苏联和美、英各国的科学家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开展了受控核聚变有关工作。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维奇于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磁约束装置。但人们很快发现,理论上估计的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与实验结果相差甚远。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聚变问题的复杂和研究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苏、美等国感到保密不利于研究的进展,只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才能推进核聚变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约束核聚变与热核武器在科学技术上没有重大的重叠,而且其商业应用的竞争为时尚早。于是,1958年秋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各国互相公开研究,开展国际学术合作。 自这次会议后,50年来,全世界共建造了上百个托卡马克装置,在改善等离子体加热和磁场约束上下足了功夫。在托卡马克装置上努力提高“聚变三重积”,提高能量增益因子Q值(即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一直是核聚变研究的核心目标。早在1933年,人们用加速器使原子核获得所需的动能,在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可是从这样的核聚变中得到的能量比加速器消耗的能量要小得多,根本无法获得增益的能量。直到1970年,前苏联在托卡马克装置T-3上,才有可以察觉到的核聚变能量输出,能量增益因子Q值为十亿分之一。从1970年代末开始,美、欧、日、苏开始建造四个大型托卡马克,即美国的聚变实验反应器TFTR,欧洲建在英国的欧洲联合环JET,日本的JT-60和原苏联的T-15,它们是后来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的四个装置。 终于实现了“发电” 1991年11月9日,欧共体的JET装置运行实验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等离子体温度达到3亿摄氏度,获得的聚变输出功率为1700千瓦,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11-0.12。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可控方式获得的聚变能,意义十分重大。 1993年12月9日和10日,美国在TFTR装置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3000千瓦和5600千瓦,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28。 1997年9月22日,联合欧洲环JET又创造输出功率为12900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时间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Q值达到0.65。 1997年12月,日本宣布在JT-60上成功实现了Q值1.00。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 这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表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终于完成验证科学可行性的基础研究,为转向以证实工程可行性为主的技术研究,即国际托卡马克实验堆ITER计划奠定了基础。 超导技术,“如虎添翼” 另外,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以达到等离子体长时间的的稳定约束,使得反应堆连续稳态运行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核聚变研究,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至少有几十个。 (文章摘自凤凰网军事)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