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不造核弹,日本为什么存核废料

发布时间:2016-3-30 10:43    来自: 网易新闻


当地时间322日,一艘载有331公斤钚以及高纯度浓缩铀的运输船从东京出发,驶向美国。这些钚和铀是日本之前从美国购得,用作科研使用产生的核废料。美国这次主动收回核废料的行为被一些论调解读为是为了防止日本制造核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 日本境内的钚存储主要用于核电站燃料循环,制造核武是无稽之谈。

日本的电力供应严重依赖核电站,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日本全境运行着五十余所核电站,承担了全日本电力供应的三分之一。而日本核废料的主要来源便是核电站的核燃料循环(NFCnuclear fuel cycle)。核燃料循环分为开放循环(open NFC)和封闭循环(closed NFC),其中开放循环是指核燃料使用后所产生的核废料会直接被处理掉;而封闭循环中的核废料并不会被直接处理掉,而是经过临时储存后进行再处理,将废料中的铀和钚提取出来,作为燃料继续使用。

1997年,装有钚的容器在运往六所村核燃料再处理设施的途中/AP

日本境内所储存的大量的钚主要是来自于正在实行的一种重复利用核废料的技术--“快增殖反应堆”(fast breeder)。核燃料(主要是铀)在第一次使用之后,会产生大量的钚,日本政府发展的这项核燃料循环技术就是旨在重复利用核电站产生的钚,将钚作为燃料再次使用。然而,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却遇到了瓶颈。高成本、技术难度加上严重的危害使多数之前使用的国家废止了相关技术。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便终止了钚的再循环使用。而此前坚持发展快增殖反应堆技术的英国、德国和法国也步美国后尘,纷纷结束了相关技术的研发。然而,日本却一直坚持研发这项技术,导致了国内出现了大量的钚存储。

其实,日本存储的钚远没有上世纪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争遗留下的武器级钚危险性高。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争先发展核技术,制造了大量的核武器。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订了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从1994年至2001年,美国和俄罗斯分别处理了所存有的约80%的战略核武器。然而,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乱局使这些解体后核武器留存的钚流向了非法市场。有报告证实前苏联留存的核裂变材料,包括少量的武器级原料遭到了盗窃。为了解决该问题,美国发起了“纳恩-卢格减少威胁合作计划”(Nunn-Lugar 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来帮助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苏联国家储存、运输、处理这些武器级钚。

2. 在明确的政策规定以及日本民众“核敏感”的社会心理下,发展核武在日本几乎不可能。

作为世界上唯一受到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从政府至民众早已见识到核武的恐怖,所以日本一直致力于核不扩散条约的推行。虽然日本完善的民用核设施和技术,以及大量核废料的储存不断引来外界对其制造核武器可能性的担忧;然而,在明确的政策规定以及日本民众“核敏感”的社会心理下,发展核武在日本几乎不可能。

日本政府自身对核武器就有严格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来自于“非核三原则”。二战后,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出于对东亚紧张局势的忧虑,美国曾试图在冲绳部署可以装载核弹头的 “Honest John” 导弹,然而当时的首相鸠山一郎对此行为激烈反对,认为日本应完全摆脱核武器。1967年,首相佐藤荣作在民众的压力下在国会演讲中提出了“非核三原则”,即“不保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这之后“非核三原则”成为了日本战后国防政策的基石之一。佐藤荣作之后进一步将“非核三原则”发展成为了日本四大核政策之一,这四项核政策明确了日本和平利用、发展民用核技术、设施,禁绝核武器的目标。

1976年,日本加入核不扩散条约,“非核三原则”从此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禁绝核武器发展的基石,更成为了日本在国际上促进核不扩散所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苏联解体之后还对俄罗斯境内遗留的大量武器级核原料的处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日本民众也是反对核武器的中坚力量。二战后,日本民众对核武器极度反感,甚至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核过敏(核アレルギー),这种社会心理起源于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原爆,并且在另外一次事件中得到了加强。1954年,一艘名叫第五福龙丸的渔船受到了美军早前在比基尼环礁上进行氢弹试验所造成的原子尘的污染,船上23名船员全部受到了照射,其中报务员久保山爱吉受到了最严重的污染,成为了氢弹的第一个受害者。日本国内很多报纸跟踪了久保山逐渐恶化的健康状况,这些报道很快引发了日本民众的注意,东京杉并区出现了禁止氢弹制造的情愿,并且募集到了约3000万份签名。日本两大民间反核组织:原水协和原水禁也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崛起,并且长期影响日本民众的反核情绪。

1954年,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氢弹试爆/Wikipedia

3. 美国运回日本核废料并不是担忧日本造核武,而是出于核废料存储的安全考虑。

美国对于钚循环使用所带来的危害早有担忧。1977年,卡特总统签署指令,下令限制美国国内对钚的再循环和再处理,并且试图规劝之前一直坚持研发快速增殖反应堆的英、法、德、日等国停止研发该技术。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核不扩散法案》(Non-Proliferation Act),要求总统修订既有的核条约,使其更加严格。1993年,克林顿总统宣布了“核不扩散和出口控制政策“(Nonproliferation and Export Control Policy),白宫给出的政策明细中明确指出美国政府要“寻求消除高纯度浓缩铀和钚的储存,并且确保已经存在的这些物质必须置于最高的安全标准与国际责任中。”

美国这次从日本运回核废料的行为是基于2014年在海牙举行核安全峰会中日本首相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的一项协议,美国在这项协议中主动要求运回日本核废料,并得到了日本的同意。奥巴马自2009年宣布”无核世界“的目标后,从与俄罗斯签订“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到运回日本核废料,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削减,并保证世界核原料存储的安全。

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AP

即使核废料的处理技术已经日臻成熟,然而面对日本频繁的地震与其它地质因素,这些技术也无用武之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之一便是深埋,然而日本复杂的地质环境使这种方法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1999年,《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引用了日本通商产业省原子能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报告中称,日本过高的地下水位导致核废料贮藏点的建造异常困难,并且其设计和建造过程将花费的高昂的费用,每立方米将花费270万日元。贮藏点必须避免日本多发的地震可能导致核废料渗入地下水中,造成核污染。负责核废料深度填埋的机构--日本核燃料循环发展组织(Japan Nuclear Fuel Cycl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曾表示会设计出相关的机制来预防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但是在贮藏点的选址问题上却莫衷一是。

2000年,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措施处理经过再加工后的核废料,寻找一个核废料的“最终贮存处”。两年后,日本政府以自愿原则来征求贮存地点,然而,日本地方对此表示强烈担忧,政府的号召并没有什么响应。2014年,日本政府决定不再依赖地方自愿提供地点,开始对日本各地区进行考察,自行决定核废料的最终贮存地点。然而,学界对能否在日本国内找到一个“最终储存点”一直存疑。国际原子能组织在1995年出版的《核废料管理原则》中的设施安全原则明确指出,必须保证储存核废料的设施在其使用寿命内的安全。然而,根据《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的报道,日本学术会议的专家小组就曾经表示,即使深度填埋的技术已经日渐成熟,然而日本处在高度活跃的地震带上,频繁的地震以及板块运动对最终深埋的地点带来了地质上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保证在长期的使用中,最终贮存点能够一直保证安全。

恐怖分子盗用钚制作武器的可能也使美国主动将危险的核废料运回本土。根据路透社2014年的报道,每年全世界都会出现大约100起盗窃或者滥用核废料的事件。日本目前实行的钚循环政策积累了大量钚存储,再加上日本政府至今未找到合适的核废料永久贮存点,大量的钚现在储存在再处理设施的临时储存点。

六所村核燃料再处理设施,大量的钚存储在设施的临时存储点/AP

虽然日本战后一直奉行和平政策,但这不意味着日本完全脱离了恐怖主义的威胁。有证据显示,日本本土邪教奥姆真理教(オウム真理教)曾有过多次谋求核武器的企图,奥姆真理教已经被认定为国际恐怖组织,并且其末世论的教义存在大量对核战争的构想。2005年兰德公司出版的一份报告中便显示奥姆真理教的头目早川纪代秀在1994年曾试图从俄罗斯购置核弹,如果买不到,早川甚至曾表示试图在日本国内造出核武。

 

上一篇:比尔·盖茨的探核之路——行波堆下一篇:关于核安全峰会这些你应该知道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