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学理性看待核能

发布时间:2014-9-3 09:46    来自: 中国产经新闻报

投稿评论-2014-09-03-闵波-03

/杨楠

核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切实的好处。从科学技术层面来看,充分利用核能,可以很好地解决当今社会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但是,核能的社会风险,伴随着几次核事故,也愈发深刻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人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面对核能?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种高效、实用、紧凑、可靠的能源形式,核能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巨大重视。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核能通过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目前的核电站,均为利用核裂变的形式放出能量。裂变释放大量的能量,与煤炭燃烧释放的化学能相比,裂变元素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同等质量煤炭的三百万倍,相比起传统化石能源,核电技术的巨大优势是无可争议的。

继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之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再次将核电技术的风险展示在世界面前,并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两次核电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受灾人口众多,人们的心理阴影长期存在,长远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核电的态度。一时间,人们谈核色变。

然而,就本质来说,核能危机是现代性的危机,是风险社会来临的时代标识与基本特征。

核能史是一部理性的科学发展史,核能技术的每一次突破也是知识理性的一次跃进。但核能发展也使得核辐射、核泄漏和核扩散等核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究其根源,科学既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亦是制造问题的源泉,而如何在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之间找到平衡,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社会风险的形成与科技的盲目扩张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对于核能的利用,既是科技成就的重大标志,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然而,虽然核能的社会风险如此重大,人们是否可以通过放弃核能而规避风险呢?

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从风险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行动也会有风险。风险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伴随因素。因此,因为核能的社会风险而简单粗暴地放弃利用核能造福人类,这是一种短视且不理性的做法。

生态学家莫尔曾说过:在过去几百年里,大砍刀这种最简单的工具,曾经在非洲屠杀了上百万人,这个数字远远大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死亡人数。可是,至今却没有任何人建议禁用大砍刀,因为它是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必要工具。

而核能也是一样,相比它的社会风险,它对于人类的重大积极意义是无需赘述、无可辩驳的。

从一些角度来说,核能的利用恰恰是从总体上降低了全人类的风险。从能源角度说,核能具有低能耗、高产能、高稳定性和高经济性的特点。从生态角度说,核能仅产生极少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的温室气体,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政治上看,合理利用核能有助于规避因为能源危机而产生的冲突甚至战争的风险。总之,核能将有效缓解地球资源日益匮乏的局面,推动人类走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核能作为一种拥有巨大潜力的能源,无论是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还是与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相比,都有着其独到的巨大优势。相比其能为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风险还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并且伴随着技术、管理等因素的进步,其社会风险会逐渐降低。

所以,人们不应该“谈核色变不应该对核能有一种恐惧感,而是应该科学认识核能,理性看待核能,正确使用核能。通过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更加理性的态度,将核能的社会风险降低到最小,使核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造福。

上一篇:铁路和核电 民资更爱哪个?下一篇:【走近核科学家】张焕乔口述实录(一)

推荐阅读
又一核电机组开工!
又一核电机组开工!
4月26日11时56分,国家电投广东廉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2
12个!又一“核电大省”披露重点项目名单
12个!又一“核电大省”披露重点项目名单
“核电大省”广东日前发布广东省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计
刚刚!又一台核电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刚刚!又一台核电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4月9日20时29分,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首次
中国广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及11台核电机组建设情况!
中国广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及11台核电机组建
4月9日,中国广核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运营情况。2024年
首届核能峰会举行,核能复兴开始……了吗?
首届核能峰会举行,核能复兴开始……了吗?
3月21日,首届核能峰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会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 26 台,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 26 台,保持全球第一
近年来,中国核电产业迎来了重启后的审批和建设高潮。
精彩图片
  • 又一核电机组开工!
  • 12个!又一“核电大省”披露重点项目名单
  • 刚刚!又一台核电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 中国广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及11台核电机组建设情况!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