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核工业神秘代号——震惊中外的“邱小姐”

发布时间:2017-4-19 08:43    来自: 中国核网

引言

这是近年来频繁出镜的地名:马兰、青海、重庆……

这是一组备受关注的数字:221、596、816、……

这是一些略带神秘的代号:邱小姐、北山一号……

这更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段记忆将永远催人奋进、勇往直前!

为共同回首老一辈们为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追求和平、不屈不挠、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重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核网将持续为你解密中国核工业史上那些神秘代号。

“596”是一个令人难堪的日子,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日子,至于为什么第一颗原子弹又叫邱小姐,据说是因为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连接几十个雷管有很多电缆线,就像头发一样,动起来像梳辫子似的,所以就是“邱小姐在做头发”,后来叫成“老邱”。

“596工程”的由来

 

1959年6月20日,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撤走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并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停止供应本应供应的设备。

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决定,削减其他一些科研项目和常规武器的生产,集中一切力量把“两弹”研制出来。为了牢记1959年6月,中国的原子弹研制项目被定名为“596”工程。

原子弹既然是吓唬人的,就要早响

毛泽东当年曾戏称中国研制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他还叮嘱具体负责的周恩来总理,“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要早响。”并要求对研制原子弹,要地位上高度重视,资金上优先考虑,研制上精心规划。然而,造这个“大炮仗”的过程,异常艰难坎坷。苏联逼债,三年自然灾害,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共和国迎来了建国后最艰难的非常岁月。

尽管如此,“596”工程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分配到每个人,全面开始攻关;在长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他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关键起爆技术——同步聚焦技术取得突破

美国人在1945年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是“内爆”型,一颗是“枪法”型,在广岛投下的是“枪法”型,在长崎投下的是“内爆”型。据1960年7月17日《纽约时报》报道,“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研制出氢弹,“内爆”型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原子弹。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60年代开始,国际的许多报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关于这一技术内容和实现手段的任何报道。要解决这一重大技术关,应当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做同步聚焦。面对这一技术难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从北京长城脚下试验到青海湖金银滩,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一步一步的试下去,最后实现了炸药起爆的能量完全压向内心,同步聚焦技术关成功突破!

黑色金子——铀-235

核材料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是用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铀235研制过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南方的矿山开挖、选矿,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筛选,一步一步的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厂,再由北方某工厂加工后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最后提取。整个工艺流程要经过大半个中国,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艺要求之细、技术要求之强,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

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赵尔陆在得知铀235核材料研制出来后不久,在核工业部部长刘杰的陪同下,第一次看到了宝贵的黑色铀23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粮食就是这块“黑金”。这块世界上极稀少、极珍贵、极秘密,既可以为人类造福又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的“黑色金子”。

雷管——最后一道工序

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最后一道主要工序插雷管至关重要。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采用铁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

这个铁塔是北京金属结构厂生产的。当年工厂只知道生产这个高度102米的庞大铁塔是个重要任务,而并不知道做何用途。铁塔竖立在大戈壁,因为当地多风多沙,早晚温差甚大,技术人员在铁塔上工作非常困难,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外,就是铁塔的自然摆动。在如此困难的工作条件下,必须把数量甚多、危险甚大的雷管插好,巨大的困难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当年的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特别强调这一点,“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就看最后插雷管的了。”这是因为雷管是否能按规定要求插到正确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原子弹是否能同步起爆,否则原子弹爆炸试验就失败了。

装配组长做梦“预定”爆炸时间

原子弹代号为“邱(球)小姐”,因为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连接几十个雷管有很多电缆线,就像头发一样,动起来像梳辫子似的。正式爆炸试验的原子弹,密语为“老邱”;原子弹装配,密语为“穿衣”;原子弹在装配间,密语为“住下房”;原子弹在塔上密闭工作间,密语为“住上房”;原子弹插接雷管,密语为“梳辫子”;气象的密语为“血压”;原子弹启爆的时间,密语为“零时”。有关领导也都有相应的代号,毛泽东是87号,刘少奇是88号,周恩来是82号,贺龙是83号,聂荣臻是84号,罗瑞卿是85号。

10月12日晚上,老邱开始穿衣服,然后住进下房。但直到这时候,由于气象的原因,爆炸的零时还不能定下来。有一天,装配组长杨春章半夜做梦,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告诉大家说,昨天夜里我梦见零时定了,是三个15。杨春章这么一讲,大家就琢磨,三个15是什么意思?众人凑在一起开始圆梦,像猜谜一般七拼八凑,结果就凑出了一个日子——今年是建国15周年,算是第一个15。从十一国庆节开始往后数15天,会不会是16日?还有一个15,是不是16日那天的15点钟?就这样,作为一个梦兆,596爆炸的零时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很快在九院参试人员中传了开来。几天以后,上头定的零时正式传达下来了,10月16日是下一个短时期内惟一的一个好天气,中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启爆的零时定在16日15时。

听到这个传达,大家一下子愣住了。这个老杨可真是神了,他的梦真灵验。

 

“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主控制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这10秒是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因为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燃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罗布泊翻滚而起,直上蓝天。

成功了!我们向全世界说成功了!

张爱萍拿起现场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周恩来当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弹研制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即赶到人民大会堂报告毛泽东。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更为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邱小姐”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争气”弹让中国人腰杆挺起来了

当年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合同,撤专家、卷资料并且恶言相加:“中国人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搞什么原子弹!”为此陈毅元帅讲,中国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张爱萍将军也曾说,再穷,也得要一根“打狗棒”。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它不仅仅是枚原子弹,更是一颗“争气”弹,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

陈毅元帅曾说:“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那么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则使中国人民腰杆挺起来了。”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卫星,我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如果我国不是在1964年,而是迟于1967年12月之前成功爆炸原子弹,那么我们就不算是有核国家,就不能参加核俱乐部。在国际事务中,这方面我们就没有发言权。今天的印度,在1969年曾爆炸了一颗核装置,印度、巴勒斯坦90年代都曾进行了核试验,但仍不算有核国家。1964年的这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立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在其后的几年中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必须刮目相看。

声明

以上内容由中国核网整理,未经中国核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不得擅自转载。

上一篇:说核 | 中国凭啥这么强?国之重器——核潜艇下一篇:中国最美核电基地荣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