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核工业神秘代号—221

发布时间:2017-5-10 09:24    来自: 中国核网

引言

这是近年来频繁出镜的地名:马兰、青海、重庆……

这是一组备受关注的数字:221、596、816、……

这是一些略带神秘的代号:邱小姐、北山一号……

这更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段记忆将永远催人奋进、勇往直前!

为共同回首老一辈们为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追求和平、不屈不挠、******燃烧的峥嵘岁月,重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核网将持续为你解密中国核工业史上那些神秘代号。

有一个地方,因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闻名,歌里那令人沉醉的地方就是金银滩草原,也是孕育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故乡。金银滩在藏语里叫“扎西雅莫塘”,意思是吉祥盛夏的草原,据说金银滩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在绿色的草滩上繁花似锦,******和白色成了抢眼的色块,******的是金露梅,白色的是银露梅,因此被称为金银滩;二说是因为草原丰饶,牛羊成群,从而盛产乳制品,黄的是酥油,白的是牛奶,所以被当地人称作金银滩。

 

同电影一同消失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武器成为大国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成为国际******、外交、军事斗争的工具,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一再叫嚣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一时间,核讹诈、核战争阴云密布在新中国上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劣。*********下决心要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科学。他从维护************和世界和平的角度,对核战争做出了深刻分析。于是,在1955年11月,一届全国人大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3年后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现在的中核集团公司),主管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任部长,刘杰、钱三强任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同时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兼任所长。

这是新中国最初建立的原子能机构。很快,中国发展原子能科学的愿望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1957年10月15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其中规定:为培养设计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干部和生产原子核武器的专家,苏联政府保证供给中国生产原子弹的全部技术资料,带有训练使用和战斗用的成品样品……并帮助中国设计和建设研究原子弹结构的设计院(代号221)。

“221”这个代号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最高机密的文件中。

因为搞原子弹要有研究、制造的基地,而这个基地也必须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因此厂址的选择,是工程设计的第一步。鉴于厂址具有高度的机密性、安全性和隐蔽性,必须有利于战备;又由于投产后基地要进行爆轰实验,占地面积要很大,还要留有发展空间,另外水、电、交通条件也要好。中国二机部九局局长李觉等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先后在四川、甘肃、青海选点。最初倾向于甘肃张掖,但又认为与兰州铀浓缩厂太近,不利于战备。正在踌躇之际,1958年3月,青海省第一书记高峰建议把核研制基地放在金银滩,于是大家的目光聚集在金银滩。最后经过勘测发现金银滩距西宁不远,交通相对发达,运输不成问题;此地水草丰美,具有比较好的水电条件;地处青藏高原,人烟稀少,地域广阔,这些条件都符合对221厂址的选址要求。

也正是在这一年,著名导演凌子风拍摄了一部反映农奴翻身得解放的电影《金银滩》于1957年公映,在那样一个******为纲的特殊年代,这样的红色电影不管是内容上还是主题上都无可挑剔,然而这部电影只公映了几次就突然从电影院消失了。跟着电影一同消失的还有地图上金银滩这个地名,因1958年底,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秘密建设,而这时的金银滩已从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绝密之地的“221厂”,221厂对外的名称为“国营综合机械厂”,掩护名称为“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金银滩大集结

诗人眼里的风景总是浪漫的,而实际上这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大部分时间这里高寒缺氧,无霜期短,气压低,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零下4度,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1958年5月,时任二机部九局局长的李觉带着一支20多人的队伍、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69越野吉普车,开始了中国核电人在金银滩最初的艰苦创业。随后,来自中国各部队的第一批2000多转业干部和战士,冒风寒,顶酷暑,先期到达这里,从搭建帐篷开始匆匆拉开了中国核工业的序幕。原子弹研制工作融科研、设计、制造、建设、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是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和核材料生产。不仅有一批如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世界一流的核物理科学家汇聚至此,此外还有铁道兵师、工兵师、二机部安装公司、交通、邮电及甘、青两省相关人员共5万人投入施工。

 

221基地建设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撤走专家,核工业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严峻选择。陈毅元帅说:“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字弹搞出来!”为鼓舞士气,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提出,“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名称以苏联毁约的596为代号,寓意争气弹。”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为保证基地的后勤供应,中央责成商业部、青海、甘肃两省商业厅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供应基地后勤。

1962年9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诞生。二机部正式向中央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规划。受“大跃进”的影响,直到1963年,金银滩原子弹研制基地建设仍然很不理想,二机部决定,核武器研究院不能等基地全部建好再搬过去,必须立即搬过去,许多实验工作赶紧做起来。1963年秋,核武器研究院整体搬迁至青海金银滩基地。1963年11月20日,在基地成功进行了缩小比例的聚合爆轰试验,次年6月成功完成了全尺寸轰爆模拟试验。

 

1964年的一天夜里,第一枚原子弹在221二分厂完成总装后,从位于二分厂以南0.5公里处“上星站”小心启运,徐徐开向新疆罗布泊。1964年10月16日15:00,新疆罗布泊,中国人第一次荣耀地将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随着这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中国向世界宣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过后,科研和生产工作者又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继续奋战,两年又8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这两颗核弹的爆炸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举斩断了当时超级大国在中国头顶挥舞许久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大棒,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影响。从那个时候开始,221基地又成功完成了16次核试验,为我国核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约定俗成的草原人

在如今原子城纪念园中有一组名为“信箱”情景雕塑。一位正将信投入邮箱的妻子和离她不远处正倚墙读信的丈夫,用诗意的语言再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62年,一对新婚不久的恩爱******各自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他们去参加一项秘密的工作,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要去多久。离别是痛苦的,然而他们为了神圣的国家使命,擦干眼泪,分别踏上了陌生的征途,数载杳无音讯……几年后,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荒漠试爆成功。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也随之举行。宴会上两******惊喜地团聚:原来他们接受的是同样的使命,虽然彼此见不到对方,但是却一直工作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

 

除了他们,221的每个人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

由于金银滩的建设异常艰苦,为适应高原气候条件,基地警卫人员主要从本地招收入伍。出于保密原因,军车拉着新兵在草原上兜了三天三夜,给人以走了很远的感觉。很多士兵退伍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就在家乡当兵!

1963年,31岁的石传贵成为二二一厂二分厂的一名工人。来基地前,领导告诉他是去支援大西北,搞尖端工作,只字不提核武器。在基地,每个分厂、车间、楼房都有自己的代号,而且都有不同的通行证。每一位上岗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并由总厂、分厂和车间进行******保密教育,承诺严格遵守保密守则,包括不准泄漏生产数量和生产进度,不准借阅摘抄与工作无关的图纸、工艺等资料等。

 

“二二一厂的工人当时有‘一问三不知’——问你干什么的,不知道;问你在哪里干活,不知道;问你的通信地址是什么,不知道。”石传贵说,“上不传老,下不传少。大家都严格遵守这个保密制度。” 这个严格的保密制度直至1987年221厂宣布退役才告解除。也就是那时,石传贵的妻子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青海湖畔金银滩草原时,一些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并于此坚守多年的人竟然问:威力这么大的武器,是在哪里制造的?

其实核基地的保密程度远不止普通技术工人感受到的这些,他们还不知道,当时他们所在的金银滩,周边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事实上变成了军事禁区。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得221厂区逐渐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不仅有公、检、法、司、行政等部门,也有商场、菜市场、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活氛围。但在当时,内部大家还约定俗成称自己是“草原人”,内部报刊也叫“草原工人报”。

化剑为犁—神秘原子城的退役

1984年,二二一厂实行厂长负责制,王菁珩被任命为厂长。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二二一厂的最后一任厂长。就在他任厂长的第三个年头,他接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个绝密文件,文件的内容是:根据国际形势和我******事力量的发展需要,中央决定撤销221厂。

事实上,在两弹爆炸成功以后,二二一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和九局的“分家”。王菁珩介绍,1964年,九局搬迁到二二一基地与厂合并,组建了第九研究设计院,和二二一厂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从1974年1月1日起,九局一分为二,研究院迁往四川,二二一厂重新划归核工业部和青海省双重领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央经过研究分析,认为15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作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生产基地,二二一的军品生产任务也大大缩减。

“二二一厂所在的地区条件艰苦,军转民的路子也走不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王菁珩说。他虽然对二二一厂的撤厂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真到了这一天,作为一个把自己一生交给金银滩的老二二一厂人,他心中难免伤感。

更大的问题是撤厂具体步骤和人员安置问题,当时二二一厂有近万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算上家属有三四万人,这些人该何去何从?

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王菁珩和其他几个厂领导考察了10个省区的20多个城市,最终确定将职工集中安置在廊坊、潍坊、合肥、西宁等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和政府机关。中央很快批准了二二一厂的人员安置办法,数万人即将离开他们耕耘了一生的金银滩草原。

在二二一厂撤厂前,大家合力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最洁净的草原还给金银滩上的牧民。

撤销核武器基地,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首次,与人员安置同样重要的,是对基地的污染治理。从接到撤厂任务开始,历时5年时间,在国家多次组织的专家指导下,二二一厂的员工对厂试验区、生产工号和实验室等场所的每一寸土地进行全方位的化学、机械清除。此外,还对厂里5400多平方米的贫铀轻微污染进行了万无一失的深埋和压层处理。

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有人散播谣言,说二二一厂存在核辐射,甚至有附近藏民神秘死去,当地产下畸形羊,我国政府当时便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厂运行30多年,从事放射性工作的职工无一人得职业病。每年冬天,厂办牧场都宰杀牛羊分给职工食用,有力地证明了金银滩上的牛羊都是健康的。”王菁珩说。

事实粉碎了谣言,经过国家组织的验收和鉴定,这里的土壤、水质、牧草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际上最严格的安全标准。

1990年11月17日,第一批集中安置淄博的人员准备撤离。在离厂以前,他们上了最后一堂“保密课”。 “我们再三叮嘱离厂职工,保密工作仍是我们一生中永远要牢记的,不该说的不说。”王菁珩说。他现在仍记得,那几年每一次在俱乐部门前举行欢送会,都是一番依依惜别的深情。欢送的人们有的握手告别,有的抱头痛哭,这一别,各自天涯,再见不知何日。

1993年5月,大批人员撤离二二一厂。王菁珩也在当月离开了金银滩,回到北京,在部机关任职并兼任陷入困境的261厂厂长工作。这时他才想起,自己送走了一批批二二一厂的干部职工,轮到自己走时,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和自己奋斗了三十多年的金银滩好好告别。

第二年6月15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国营二二一厂向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正式签订了移交协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化剑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至此,二二一厂撤点销号的任务园满完成,还大草原一片净土和蓝天,实现了厂撤点销号的软着陆,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个高16米的纪念碑在原二二一总厂办公楼的东南角伫立起来,张爱萍将军亲笔为它题名:“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碑顶上,雕刻着四只展翅翱翔的和平鸽,它们向世界宣告了二二一厂的人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意义:一切为核工业做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引起战争,而是为了保卫和平。

一群人,一段路,一个又一个奇迹将长留于中国史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光穿梭至今,国人有必要回首那段铸就辉煌的史实,为今天中国的意气风发增添一个自信满满的注脚。

参考文章:

1.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揭秘:名副其实“原子城”

http://politics.gmw.cn/2017-05/06/content_24400479_2.htm

2. 青海海晏金银滩221基地成功完成了16次核试验

http://www.54szylyw.com/html/2012/liangdanyixing_1112/115.html

声明

以上内容由中国核网整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未经中国核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不得擅自转载。

上一篇:你知道安全帽颜色背后的"身份"象征吗?下一篇:国家核能古迹: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