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 近年来,我国核电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6台,运行装机容量达到34718.16MWe。在建核电机组21台,装机容量234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 虽然我国核电技术走向了世界,但国内核电的发展,似乎不容乐观。弃核、核安全以及乏燃料处理,正困扰着我国核电。 核电陷入边建边弃困境 据统计,2016年我国核电在运机组共35个,全国核电机组按发电能力可生产2428亿度电,但实际完成的计划电量为1829亿度,参与市场交易消纳137亿度,总计损失电量462亿度,弃核率达19%。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在提到弃核问题时表示,“去年我们核电弃发430亿千瓦时,这个量相当于全国35台投入运行的机组里有7台处于停机状态。” 而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今年将有8台核电机组开工。显然,如不解决消纳问题,核电将陷入如同风电、光伏发电一样 “边建边弃”的困境。 与太阳能发电、风电项目相比,核电具有安全质量标准高、单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和资金密集等特点。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建成一座核电站,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应使核电发电能力和资产出现闲置。在贺禹看来,“核电如果不能按照基本负荷运行,不能保证满发多发,本身就是一种严重浪费。” 为了解决消纳问题,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这份文件明确了核电保障性消纳的基本原则为"确保安全、优先上网
、保障电量、平衡利益",提出核电机组应按发电能力满发运行来安排年度计划电量,电网企业应尽量减少安排核电机组调峰,同时鼓励通过电力直接交易等市场化方式促进消纳,并提出跨省区消纳,要求地方积极配合。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