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华龙一号”:用“安全保障”打造一张中国“核”名片

发布时间:2017-9-12 09:33    来自: 中国青年报



       “人工问诊”和“专业体检”确保生产安全

  “福岛核电站是上世纪的技术,在设计和建造上,肯定不能与现在的核电技术同日而语。”在李光远看来,日本福岛核事故给社会民众造成的恐慌,“华龙一号” 施工方希望用建造上的严谨一点点消除。

  如在双层安全壳内壳上镶嵌6毫米钢板的缝隙焊接上,就有着极高且苛刻的技术要求。这圈钢板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旦发生小的核事故,确保所有扩散物质不会扩散到外界。

  把一块块钢板衔接成45米直径的圆圈,意味着要把2200吨的钢板焊在一起。有的核电人把这个过程形容为“缝衣服”,担任焊接的核级焊工是裁缝,把这些(钢板)材料拼接在一起。

  但核电钢板的焊接显然比衣服的制作要求更加严丝合缝。

  首先是对人员资质的要求。这些核级焊工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理论学习和考试,才能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资质证书。 “一般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技术和经验比较好的,也需要用上四五个月。”李光远告诉记者,即便拿到了“驾照”,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正式上岗。“这和其他建筑工地的施工大不相同”。

  其次,是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检查”和“专业体检”。

  在焊接过程中,除了具体负责焊接的核级焊工,周围还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在完成的每一处焊缝中进行人工无损检测。

  “这只是第一关,被焊过的钢板还要被送到金属实验室,去拍X光片做进一步检测。”李光远说的金属实验室是一间建造在核电厂施工现场的厂房,每天,被焊接完的钢板都要被拿到金属实验室进行X光拍照检测。

  “就像去医院进行外科检查和内科检查一样”。李光远说,仅靠人工肉眼判断不够,一定要用专业的机器去分析焊缝中是否存在气孔、杂质……有时候不合格处仅有针尖似的小黑点那么大,这也十分考验检测者的眼力和专业。 “无论是核级焊工、无损检测人员还是金属实验室的检测人员,他们全部都要取得相关证书”。

  最后,这些焊缝即便通过X光片检测没问题,还要检测其在高温和低温环境里的耐受程度。

  “不仅是焊接的质量有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包括钢筋混泥土、预应力系统,每道工艺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李光远告诉记者,从钢材的制定、原材料进场,再到轧钢、出钢板等节点,所有的流程都严格按照要求来做。“一******板从制定、生产、焊接再到最后完成检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中广核防城港核电二期 “华龙一号” 工程位于广西,夏季炎热多雨,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李光远坦言,建设“华龙一号”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天气。

  去年施工方进场后,当地的天气一直都处于台风季,有效的施工期比较少。六七月的时候,防城港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都处于雨季,再加上当地的高温天气,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中建二局核级焊工班班长杨运兵已经有20年的焊工经验,“华龙一号”建造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夏天高温时,施工现场的钢板表面温度近乎100多度,但每天劳动强度大,“喝下去的是水,但没有汗出来。”

  核电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投入高的建设,怎样吸引人才、储备人才、管理人才,同样是施工方面临的主要问题。

  李光远表示,在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上,中建二局采取了钢结构专业化技术人员梯队和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培养模式,有效地保证了钢衬里、不锈钢工程的顺利施工。同时正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渠道吸纳人才,并对招聘的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为后续“华龙一号”的项目承接储备人才。

  核级焊工的培养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数量达到250人。据介绍,项目组织成立了焊工培训学院,以防城港核电项目为平台培养一批具有优秀焊接能力的焊工,并与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廊坊基地合作培养核级焊工,有效保证防城港核电二期双核岛钢衬里及不锈钢工程的顺利建设。

上一篇:实地探秘核电航母:广东阳江核电站 CPR1000技术下一篇:阿斯塔纳世博会闭幕,“华龙一号”借力世博拓展国际市场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