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肿瘤看病贵——进口放疗设备难辞其咎

发布时间:2017-10-24 09:45 原作者:马晓华   来自: 第一财经

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将使得设备购买成本、维护成本大幅降低,这样一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2016年,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东软、联影、明峰三家国产医疗器械企业陆续推出高端医疗器械PET-CT,打破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久被进口产品垄断的现状,而高端医疗设备检测的费用也将会直线下降。这无疑给了雄踞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跨国企业一记重击。

 “最大的意义在于进口PET-CT需要几千万,国产PET-CT只需要1000万左右。进口设备检查费用在7000左右,且全自费,而国产设备检查费用是其一半。明峰医疗设备公司黄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品牌长期缺位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之痛莫过于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失去阵地。长期以来,MRICTPET-CT等技术高度密集的设备,几乎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家跨国企业垄断。这三家跨国企业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90%,而国内设备的占比不足10%。在PET-CT领域,国内医院更是100%依赖进口,销售价格和维护费用十分高昂。

作为国之重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产品牌长期缺位的结果,给健康中国之国策落地带来一定的挑战。*********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要切实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在医疗器械这一关键驱动领域的科技发展方面实现新的跨越。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我国医疗设备自主保障水平不高。

我国医疗器械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大约10年差距。如果我国不加快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在未来10-15年内,很难赶上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整体技术水平。一些尖端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难以改观。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王宝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约20%,速度高于医药和中医药行业。200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只有179亿元人民币。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在4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2014年,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 11.02,中国只有10.19。面对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大量国产医疗器械只能在二级医院以下寻找活路,在高端市场失去了一席之地。

据王宝亭介绍,从全国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一些医学成像设备已从中国组装模式发展到中国制造或中国开发生产模式。部分高端产品,如CT机、磁共振检查仪、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病人监护仪、彩超、实验室检测仪器、心脏起博器、人工关节等,已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估计40%左右)。如果按照国内市场医疗器械销售总金额中国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计算,国内产品已经占到全部销售额的72%

但是,CT机、磁共振检查仪、大型X光机、心脏起博器等高端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十年左右。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疲软、外资长年垄断,导致我们丧失了定价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高诊断费用。其次,导致高端医疗服务在我国社会无法普及。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人至今都没有用过一次CT或者MR,就更别提更加高端的PET-CT了。一位医疗行业专家表示。

除此之外,还存在中国人的影像诊断数据流出国门的巨大风险。去年,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在互联网环境下涉及医疗信息的行为。

打破垄断

为了崛起兴国重器,526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不强,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本土优势企业抢占市场。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主要发达国家全球竞争战略的重大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加速推进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不过一直困扰着行业发展的是技术、人才和资金。

明峰的PET-CT样机从研发阶段到产品推向市场,历经2年时间,在得到第一幅图像时,所有人均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但是明峰医疗董事长潘华素却无法忘记过去两年所走的路。

12下一页
上一篇:小型模块式反应堆“经济学”下一篇:华龙一号:中国核电“三十而立” 锻造国家名片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