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电厂铀棒发生核反应发电时是个什么样的视觉效果?

发布时间:2017-11-17 10:00   

 与蜡烛、煤炭、石油等不同,核燃料进行核反应发电不会发生燃烧,也不会"没掉"或者"消失掉",核反应发电实际消耗的是易裂变核素(比如铀235),但铀235消耗之后会产生裂变产物,换言之就是燃料棒里的铀235会逐渐变成其它元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点石成金")。核燃料棒出堆时的外观看起来应该和入堆前差不多,体积没有减少,甚至于连表面裂缝和破损都不应该有(燃料芯块内部可能出现裂缝或肿胀,因为裂变产物中有气体成分),但是其中所含的易裂变核素已经很少了,无法再用来进行链式反应和发电了。

燃料棒在正常工况下进行核反应时最突出的视觉效果(如果允许直接观察堆芯的话,比如游泳池式反应堆)应该是切伦科夫辐射:

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的先进测试堆ATR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TRIGA研究堆


堆芯里的水本身是无色的,但因切伦科夫辐射的原因呈现漂亮的淡蓝色。切伦科夫辐射简单地说就是核反应放出的某些带电粒子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水中的光速(不是真空光速,不违背狭义相对论)时会放出以短波长为主的电磁波,在可见光范围内就是蓝色光。切伦科夫辐射类似于超音速飞行器的音爆现象。

 

除此之外,核能发电应该再没有什么特别的视觉效应了,正常工况下连红炽都不应该有。

PS:顺便提一下,切伦科夫辐射除了看着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探测中微子的手段。我们知道中微子很难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反应截面极小),由太阳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可以穿过整个地球而不与地球物质发生任何作用,每秒钟会有1000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而我们却没有任何感觉(中微子)。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中微子极难探测(所谓"粒子探测"就是要让被测粒子与某种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然后根据作用的结果反推出粒子的性质),目前探测中微子的主要方法就是造个大水罐装入大量的高纯水,寄希望于来自宇宙空间或反应堆的中微子与水中的原子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虽然相互作用概率不高,但只要水足够多还是能够发生的)产生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在水中运动会产生切伦科夫辐射,然后就可以用光电倍增管来接收、放大和转换切伦科夫辐射的光子信号,通过这种方法间接探测中微子。日本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超级神冈(KamiokaObservatory)就是一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深处地下1000米(利用岩层屏蔽其它宇宙射线影响),包含5万吨高纯度的水和1万余个光电倍增管,简直酷炫到炸裂:


注水前,光电倍增管安装工作接近完成


开始注水


注水到一半左右


注水接近注满,鱼眼镜头拍摄效果


前两年出成果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大体上也是利用这种方法探测中微子的,该工程主要探测的是来自大亚湾核电基地几台机组(包括大亚湾和岭澳一二期)的中微子,作为一个大胆的设想,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将可以用探测中微子的方法来监测核电机组运行。

 

上一篇:美新版《核态势评审》:扩充核武库,放松使用核武器条件下一篇:口岸核与辐射有害因子监测:************的第一道防线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