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潘朵拉的承诺 | 颠覆你对核电的认知

发布时间:2017-12-4 11:19 原作者:安妮   来自: 核电工科女神


03

该片真实地记录了以上环保人士态度发生180度大逆转的原因,我总结梳理了一下,主要有如下方面。

1)他们原以为放弃核能可以使得环境变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然而,事实是……

在目前阶段,其他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尚无法承担起电力基础负荷的重任,不使用核电就意味着更多地使用化石能源,也就意味着更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就意味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在美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由于核电站的运行或者事故而死亡,而每年因为火电厂排放的空气污染导致死亡的人数却高达13000人;在全球,每年因为火电厂排放的空气污染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300万人,其中中国和印度是重灾区。

在法国,因为核电占全国总发电比例的70%,所以法国人享用着全欧洲最便宜的能源,便捷的电力驱动公共交通享受着清洁的空气。

就各种能源形式所导致的死亡率的统计数据比较而言,核电的安全性是仅仅次于风能的最为安全的能源之一。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清洁而便宜的能源,尤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需要清洁而便宜的核能来减少贫困,促进发展。

2)他们原以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了上百万人的死亡,原以为所有的核电站都可能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或者福岛那样的核事故,然而,事实是……

根据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长期跟踪调查,目前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急性死亡人数不到50人,由于此事故辐射影响而患上癌症人数约为4000人。而部分环保主义者,如海伦玛丽寇蒂卡(Helen Mary Caldicott)却长期宣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了上百万人的死亡的虚假数据。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自1987年春天开始,就陆续有居民返回切尔诺贝利生活居住。

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堆型存在可能有导致超临界风险的设计缺陷以及没有安全壳的设置,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世界上没有任何核电站采用该技术,从而在设计上就最大程度地消减了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可能性。

美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启动整合快反应堆(Integral Fast Reactor,简称IFR)项目,这种堆型可以在核电站失去所有电源,堆芯冷却水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不需要任何人为干涉,反应堆实现自动安全停堆。该项目后由于政治的原因被暂停。

目前世界上新建的反应堆采用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较以往设计安全性更高,如美国的AP1000堆型和中国的华龙一号(ACP1000)堆型均设置非能动安全系统,可避免发生类似福岛核电站的事故。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和比尔盖茨担任董事长的泰拉能源启动行波堆(Travelling Wave Reactor,简称TWR)项目,也是属于快中子堆的一种,属于第四代反应堆,该堆型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3)他们原以为发展核电技术会导致核武器在全世界扩散,然而,事实是……

目前世界上约有30个国家具备发展核武器的技术,但只有9个国家真正发展了核武器。大多数国家并不希望有这么一个炸弹放在里。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展开核竞赛,发展核武器,以至于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庞大的核武库远远超出了战略威慑的需要。冷战结束之后,为了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美俄签订《裁减战略攻击武器条约》。

对于削减下来的核弹头主要处理的方式便是将其中的核裂变物质于核反应堆当燃料使用,即所谓的百万吨变百万千瓦计划

4)他们原以为核废料问题是核电发展中无法解决的死结,然而,事实是…… 

全美国目前所有商运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加起来约为70000吨,只用一个橄榄球场地大小的空间就可以容纳,而且其中只有少量的长周期放射性元素。

从容量比较而言,核电产生的核废料的量极少。法国目前运行的50多座核电站所产生的所有乏燃料用一个大房间就可以容纳,比较起火电厂所产生的上百万吨的废物量而言,核电产生的核废料量无需引起环保的担忧。

此外,目前已经产生的乏燃料也可以在第四代反应堆中循环使用,实现能源的可再生。

04

在全球核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在人类利用核能的进程正在从热中子堆时代向快中子堆时代迈进,并朝着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聚变堆,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潘朵拉发现自己把灾难带给了人类,惊恐万分,慌乱中把盒子关上。而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为了拯救人类而悄悄放在盒子底部的希望,却从此也被关在了潘朵拉的魔盒里。

——古希腊神话【潘朵拉的魔盒】

该影片认为,新一代核能技术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后希望,暗合神话故事结尾,在盒底,她找到了希望 (At the bottom of the box, she found hope.)”,这就是【潘朵拉的承诺】。

原标题:潘朵拉的承诺 | 你对核电认知将完全被颠覆

声明

本文已获核电工科女神授权转载,在此表示感谢!

 

12
上一篇:追逐“人造太阳”:中国核聚变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下一篇:美航天局测试“核发动机”:或为火星任务提供能源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