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方式探讨

发布时间:2014-8-16 11:13   

重庆科技馆   刘武

 

   在网络普及和信息共享的今天,人们依赖网络获取并交换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以介绍和推广最新科技信息、科技产品和科技进展成了科普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使更大范围的群体能够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科技意识,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了解全球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利用网络所具有的高度选择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广泛性,通过网络传播科普,借助于多种技术手段收到比传统手段更及时、更生动、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实现科普工作的网络化。

  一、网络科普传播方式的优势
  
(一)交互性,使公众更易参与科普
  Web2.0
技术的应用,使全民参与科普成为可能,Web2.0时代崇尚“自由、互动、共享”的精神,人们不再是简单的科普受众,还是科普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与他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互动交流,由被动地接收科普知识走向主动发布科普知识,实现人人参与科普,全民皆为科普链中的一环。

  随着Web3.0技术的革新,相信科普传播及受众将不再受到现有科普资源匮乏积累的限制,而具有更加互动参与科普的可能。
  (
)包容性,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由于受制于技术条件,传统媒介在传播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局限于单一形式。如今,网络科普呈现出多媒体、综合化的特征,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将各种传统媒介形式汇聚于一体,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网络科普借助网络平台,将大容量的科普素材(例如视频、动画、图层等)存储到服务器和“云”端,并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公众可以便捷地读取、下载自己感兴趣的科普资源,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
  
(三)小众性,使科普传播趋于个性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资讯涌动、信息暴涨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向现代的小众传播转型的时代。科普内容的同质化很难再得到受众的青睐,公众在选择科普时更加趋于理性化、个性化,这种趋势所带来的群体分解、转化,也在情理之中了。以博客、播客、微博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媒介平台,将传统“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点对点”的交流与对话,不仅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科普受众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四)草根性,使科普传播注入新动能

传统的科普工作主要由官方科普组织或机构完成,而在注重公众参与的网络中,科普工作的责任不仅由相关科普组织承担,部分也落在诸多非专业但富有经验的草根网络科普工作者身上。这种网络科普的新动能已经在多种草根性质的网络科普组织中得以实现。如科学松鼠会在汶川地震后做出的快速反应:地震发生后的三个小时,就发表了一篇原创科学文章,作者瘦驼在文章中的见解第一时间回应了地震后关于震前动物预报的种种谣言。
   

二、发挥网络科普传播效能的途径
 
(一)培养专业化的网络科普创作者
  
网络科普需要建设一支由专业化人才、兼职人才和志愿者组成的高素质队伍,为网络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培养专业化的科普创作团队,打造一支优秀的科普创作队伍,创作出优秀的科普精品,对网络科普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多渠道解决科普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要解决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争取政府对网络科普的经费投入力度,《科普法》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其次,要尝试摆脱目前科普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的单一模式,可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运作模式,使科普走向市场,服务于社会,使“计划科普”转变为“市场科普”。

(三)加大官方科普网站的建设力度,发挥科普的权威性

科普事业只有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才能形成稳定的发展机制,要发挥网络科普的权威性,首先要重点扶持一些高水平的国家级科普网站,打造科普网站品牌,突显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其次要鼓励各学科带头人、科学家开通个人科普博客、微博,在各种突发事件出现时,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对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解读,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四)网上科普宣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互联网拥有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和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它以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跨越时空,双向交互。科普知识竞赛、科普作品征集等线下科普活动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进一步强化网络科普设施的互动功能,激发公众参与科普的兴趣。

(五)培养重点人群科普自觉性

要充分体现网络作为科普传播媒介的优越性,培养重点人群的科普自觉性,从传统灌输式的科普教育向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的科普教育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互动效果良好的科普软件,让更多的人真正能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乐趣,在参与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

(六)建立科普网络联盟,共建共享科普资源

科普网站之间要改变只重视自我资源开发而轻视相互之间协作共享的局面,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必然导致科普网站大量重复性的开发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建立和完善网络科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网络科普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要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搭建技术平台,让更多人共享分散于不同权属的科普资源;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并实现网络科普联盟,有效协调和利用好现有的科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系统联动的网络机制;应鼓励草根网络科普的发展,集结网民力量使科普网络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延伸,全面推动网络科普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网络科普前景广阔,只有充分地利用好、协调好现有的各种科普资源,加大对科普网站的投入,创作出更好的科普作品,发挥网络科普自身的优势,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改变各区域网络科普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才能实现网络科普效能的最优化,推进我国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重庆科技馆供稿

下一篇:网络科普新趋势-移动科普研讨会在京召开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