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启示录(一):事故回顾

发布时间:2016-4-26 18:33   

编者按:乌克兰北部的普里皮亚季小镇,这里曾经有着茂密的松树林与白桦树林、静静流淌的河流以及附近作为前苏联核能科技实力象征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然而一切随着1986426日核电站的那一声巨响而改变,小镇从世外桃源变成了寂静鬼城。现如今30年时光流过,曾经的核事故梦魇依然挥之不去,惊魂甫定后依然未恢复曾经的繁华,而且有关事故的争议也从未间断。

 

曾经的普里皮亚季车站

如今荒芜的普里皮亚季车站

1.    寂静的普里皮亚季

普里皮亚季小镇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基辅州北部,靠近白俄罗斯边界,因其靠近普里皮亚季河而得名。小镇创建于1970年,其建立目的是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服务,安置建造核电站的建筑工人及工作人员。曾经作为前苏联的模范市镇,在事故发生时约有49,000居民。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切尔诺贝利市西北约18公里,位于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约16公里,距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约110公里。

       核电站拥有四座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RBMK,因单座反应堆电功率为1000MWe3200MWt),因此也称作RBMK-1000。电站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号机组于1977年正式投运,2/3/4号亦相继于1978年、1981年、1983年分别启用。另有5/6号机组,事故发生时仍处于建造中[1]

小镇的时光仿佛定格在了1986426日。这天凌晨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沉睡在梦中,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却发生了一场爆炸,瞬间漫天浓烟,炽热的颗粒随着爆炸喷涌而出。带有大量放射性的尘埃弥漫在小镇上空,36小时后小镇的居民将不得不因为放射性污染离开自己的家园。

游乐场的摩天轮再也没有转动,小镇的人们再也没有回来。普里皮亚季从世外桃源变成了 “寂静鬼城,现如今整整30年。

2.    曾经的核事故梦魇

核事故发生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正在开展一项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全厂断电时,汽轮机惰转能否在应急柴油机启动前为堆芯的循环水泵提供足够的电力保证反应堆的安全。

事故发展进程[2][3][4]


日期

时间

事件

425

01:00

按实验要求,反应堆开始停堆,逐渐降低功率水平。

13:00

作为实验的一部分,操纵员切断了7号汽轮机回路,蒸汽将切换到8号汽轮机,以模拟全厂断电,然后电站的功率降到了一半,即1600MWt

14:00

按照实验要求,操纵员切断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以防止其对后续实验的干扰,打算按实验大纲进一步降低功率,而在基辅的电力调度员要求操作员将功率维持在1600MWt以满足当时的电力需求,因此实验被推迟。

23:10

操纵员被允许降低功率,实验计划在700 MWt1000 MWt之间进行。

24:00

操作员换班。

426

00:28

操纵员关闭了局部自动控制系统,改用全局控制系统。随着反应堆功率的降低,氙逐渐在燃料棒中积累。由于氙中毒(吸收中子),功率的变化和控制棒的调节是不匹配的,随着操作员继续插入控制棒,导致功率下降的速度比预想的快得多,一下子降至30 MWt,仅为正常运行的百分之一。

01:00

操纵员意识到功率在骤降,而且远低于实验最小值700 MWt。因此,为了增加功率,开始抽出控制棒。此时功率升至200 MWt稳定下来,几乎所有的控制棒都被抽出,已经超出系统的极限。

01:03

尽管功率明显低于实验大纲的要求,仍决定实验。此时开始分别启动两个环路的备用冷却水泵,连同一直运行的6台主泵,8台主泵全部投入运行,通过反应堆的冷却剂流量超过了规定允许值,导致汽水分离器中蒸汽压力下降。

01:19

汽水分离器中水位仍处于紧急水平,为了避免反应堆停堆,操纵员手动关闭了事故保护系统。此时水流量过多,堆芯过冷,几乎没有蒸汽产生,堆内含汽量减少导致负的反应性效应,因而引起自动调节棒提升,操作员还手动撤出了一些控制棒以提升功率。

01:23

蒸汽轮机供给阀门关闭,开始惰转,实验开始。操作员按下AZ-5按钮进行停堆,控制棒开始插入堆芯,但由于控制棒尾部有一段石墨,导致在一开始反应性是增加的。堆芯入口温度开始上升,产生沸腾。这个状态下的反应堆对空泡系数是非常敏感的,反应堆功率随着时间指数增长,开始增长的时间为01:232.5秒后功率水平为3800 MWt,又过了1.5秒,功率增长至正常运行时的120倍。此时的裂变能持续增加,燃料芯块内产生了大量的热,热量在短时间内难以传递出去,燃料棒内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燃料棒破裂,碎化的燃料和水接触产生蒸汽爆炸。

巨大的压力掀翻了屋顶,喷出了燃料,作为慢化剂的石墨开始燃烧。人类空前的核灾难发生了,一场核事故梦魇挥之不去。

3.    惊魂甫定后核能何去何从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是普里皮亚季小镇挥之不去的梦魇,也对前苏联和其他欧洲国家、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核能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这是核电站第一次发生死亡事故,放射性影响前苏联并已跨越国界波及欧洲各国,由此各国重新思考调整其能源政策;而对于美国等及其他西方国家受到辐射影响较小,但却在如何看待事故上展开激烈讨论。

3.1 前苏联及欧洲其他国家能源政策调整

前苏联在事故发生时核电装机容量在全球排名第三,拥有42座反应堆,约31,000MWe。然而核能在能源中所占比重并不高,仅有10.6%,全球排名19。尽管发展核能的信心和热情受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但是前苏联仍然在能源政策上保持着较强惯性[5],比如在1986~1990年的五年计划中,仍然提到核电在能源中占比将翻番,达到20%。而且即使发生核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1/2/3号机组仍在一定时间段内坚持继续运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苏联能源分布的不均衡所致,其主要工业区分布在西部,而有机燃料能源主要分布在东部。

同时由于放射性尘埃逐渐飘散至欧洲,欧洲各国也分别重新审视核能与核安全:荷兰议会通过一项决议暂停关于两座反应堆的选址决定,直到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详细分析报告完成;南斯拉夫******投票决定重新评价Prevlaka核电厂计划;瑞典再次声明未来中止核能发展的规划;奥地利决定禁止核能发展;西德成立了新的监管部门加强对于核安全的监管;芬兰推迟核电站的订购计划;瑞士和意大利也出现了反对核能的请愿活动等[6]

3.2 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冷战背景下带有意识形态的争论

而对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而言,事故所释放的放射性并未给本国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关注主要为冷战背景下带有意识形态影响的争论或辩论。

保守观点认为,在前苏联发生的核事故应该引起西方世界足够重视和惊醒,对于未来而言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事故仍然继续会发生,为此在事故来临之前应该做好充足准备[7]。激进观点认为,此类核事故只能在前苏联发生,事故的发生完全是糟糕的设计、蛮干的风格等,而且核电站没有任何的包容措施和手段,这些在西方国家根本不会发生[8]。围绕类似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否可能在西方国家发生,双方观点既有核安全理论分析,又有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之争。

从下图全球核能发展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核能的发展变化。

4.    争议三十年

三十年来各类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在不同时期开展独立的调查研究工作,比如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由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展开的“Chernobyl Forum”,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均系统全面开展研究工作,并作为其成果发布了独立的研究报告,尽管对事故过程已基本调查清楚,并在各方之间形成共识,但在其他方面仍存有争议:

1.  事故起因和改进方向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关于事故起因,IAEA1986年发布的INSAG-11992年发布的INSAG-7中分别给出不同结论,INSAG-1将事故主要归咎于操纵人员的误操作[9]INSAG-7则进行更正将事故主要归咎于反应堆设计缺陷[4]

2.  事故后果和造成损失争议较大在事故后果方面,主要体现在事故直接致死人数、导致罹患癌症人数、对于生物圈的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认识差别;在事故造成损失方面,虽然直接损失比较容易计算,比如有观点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直接损失约为80亿卢布(折合125亿美元),但是关于间接损失仍然存在争议,比如对于人类心理创伤等。

30年来,核工业在各种思辨中不断前行,历史的教训使得不愿重蹈覆辙。接下来的第二篇和第三篇将分别围绕事故起因和改进方向、事故后果和造成损失进行专题探讨。

参考文献:

1.  Chernobyl. Wikipedia.

2.  Ahearne J F. Nuclear power after Chernobyl[J]. Science, 1987, 236(4802): 673-679.

3.  Chernobyl Accident-Appendix1: Sequence of Enents.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4.  IAEA. The Chernobyl Accident: Updating of INSAG-1. 1992.

5.  William C. Potter, Lucy Kerner. Soviet decision-making for Chernobyl: an assessment of Ukrainian leadership performance. 1988.

6.  Ortwin Renn. Public Responses to the Chernobyl Accid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0, 151-167. 1990.

7.  Christopher Flavin. Nuclear safety after Chernobyl: for the future, the only certainty is that accidents will continue to occu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7), 624~625. 1987.

8.  Richard Wilson. Nuclear safety after Chernobyl: response from a scientist to Flavin’s earlier view.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11), 1051~1052. 1987.

9.  IAEA. Summary Report on the Post-accident Review Meeting on Chernobyl Accident. 1986.

 

上一篇:核电影响下一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启示录(二):安全改进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