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启示录(四):启示

发布时间:2016-4-28 15:55   

 编者按:时过境迁,三十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反思带来怎样的启示:它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和走向?是否需要再次反思核安全内涵?切尔诺贝利事故对于后福岛时代有何启示意义?

 1.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走向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过去三十年间,世界格局以及核能和平利用发生了重大改变:

1)从铁幕落下到命运共同体

 虽然史学家们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莫衷一是,把切尔诺贝利事故归为解体根本原因有些言过其实,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解体发生。事故引发了系列连锁反应,加深了国内矛盾,同时在国际上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正如戈尔巴乔夫在事故后20周年感慨到“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其前后的两个时代迥然不同”。

 前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铁幕逐渐落下。实际上也意味着美苏争霸格局的瓦解,从美苏双方展开多年的“核竞备”告一段落。现今世界关于核安全问题随着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关注点逐步从“核竞备”、“核裁军”转移到“核恐怖主义”。国际社会正在走向一个“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共同抗击“核恐怖主义”。

2)从核安全技术到核安全文化

 1954年前苏联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商业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诞生以来,人类一直将核安全当作一门技术进行研究。尽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设计缺陷,属技术因素,但与其说科学家“不能”把反应堆设计得更安全,不如说是“不想”。他们提前知晓缺陷所在,但同时又心存侥幸、盲目自信或者受制于资源,不想花费太多而对缺陷进行弥补。正如西方国家抨击那样,事故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苏联核安全文化的缺失。直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人们在总结事故经验时才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因此,核安全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社会科学,涉及社会学、******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核安全中技术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2]

3)从国家意志到公众认知

 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莱恩马丁所说“核能的本性,是极其昂贵、潜藏巨大风险、极其依赖专家。这样的本性,对集权性质的******经济权力是非常理想的。因此核能的主要驱动力量来自国家”。回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过程,在反应堆设计、厂址选择、核事故应急以及核事故后其他机组继续运行等方面无处不渗透着国家意志。然而时至今日,公众风险认知和决策参与已变得越发重要。

 2.     反思核安全内涵

 实质上,核安全自“纵深防御概念”提出伊始就是哲学问题,细致剖析核安全的内涵,不难发现其具有相对性、演进性、对象性以及可度量性等特点:

(1)     相对性,同安全概念本身一样,绝对的核安全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认识“For the future, the only certainty is that accidents will continue to occur”,我们应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2)     演进性,主要体现在安全目标、安全措施随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变化,脱离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妄谈核安全没有任何意义。

(3)     对象性,核安全具有明显的对象性,核安全的对象可以是设施周边人员、社会公众也可以是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而且需要明确关注的究竟今日还是未来可持续。正是由于核安全明确的对象性带来了其“价值判断”的特点,关于其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特点。

(4)     可度量性,研究核安全必须为其提供一种可度量的、并且可以和其他进行比较的方法,可度量性也是核安全“事实判断”特点的体现。

 不难看出核安全是一门超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以决策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技术、经济等层面;对于核安全应该从哲学层面关注,不仅包括事实判断内容而且包括价值判断内容,为此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必须做好份内工作[3]。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得我们深刻认识到,福岛核事故再次警示核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也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3.     从切尔诺贝利看福岛后

1)灾害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远远超过辐射影响,需要加强社会学研究

 许多专家认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连锁产生的后果远大于辐射效应影响 (Social-ethic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 of Chernobyl outweighed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精神健康是核事故带来最大问题 (Mental health effects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 of the accident)。事故后给社会特定阶层带来的贫穷、焦虑、压抑情绪,以及终生酗酒、抽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健康保障制度和配套等,都使得核安全成为一门系统工程学科。相信这一点对于后福岛时代具有重要借鉴。

2)在反应堆安全方面,革新型反应堆设计与安全评价方法提升

 历史上的三大核事故暴漏了水堆的缺点。水作冷却剂可能导致的冷却剂丧失LOCA事故、蒸汽爆炸以及氢气爆炸,一直以来都是研究重点,投入巨额经费进行理论/实验研究,并研发出复杂的系统进行设防,但事实证明防不胜防。

 传统核能发展已有60多年,却迟迟没有新突破,水堆沿着纵深防御的路线已经不堪重负,亟需寻求新的解决方案,革新型反应堆设计或许是突围的可行方向,绕开“水”作冷却剂的固有观念,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在安全评价方法上,也亟待升级。传统方法基于压水堆实证主义形成的安全评价方法是不完善的,需要通过补充理论化的方式形成新的安全评价方法体系。

3)在辐射安全方面,进一步加强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和加强环境保护关注

 从冷兵器时代的“有形敌人”,到冷战阶段的“假想敌人”,再到后切尔诺贝利时代的“无形敌人”。在辐射安全方面,在后福岛时代需进一步加强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并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国纪平. 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 2015518 01.

2.     甘晓. 科学家详解核安全: 技术与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科学报. 201641401.

3.     Sugiyama M, Sakata I, et al. Five years on from Fukushima. Nature Comments, 2016-03-03.

上一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启示录(三):后果影响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