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又添新堡垒 技术研发基地开建,未来将用于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等 记者近日从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了解到,由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主导、中核集团承建的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于2016年3月取得施工许可证后开始现场土建施工,计划于2018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 这个基地的建设将对我国核与辐射监管事业产生何种推动作用?记者采访了核安全中心基地办处长苏岩。 展望一: 建成应急监控训练基地 “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始终要做到‘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是苏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的引领下,核安全管理理念得到重视,核安全文化培育得到推进。我国民用核设施基本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放射源与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苏岩介绍,基地的建成,将全方位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提高核与辐射安全审评能力、优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加强核辐射环境监测水平。 其中,提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与反恐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明显不足,包括应急在线监控能力薄弱、应急决策和指挥能力滞后、综合预测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 “基地通过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加强对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的支撑,搭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数据平台,时刻在线监测放射源,并建立起事故应急响应平台,开展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反恐应急后果评价系统建设,加强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核设施的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建设。”苏岩说。 他同时强调,加强核安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更好的制度保证。核能技术利用属于高新技术,技术复杂度高、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的核安全政策、法规、标准以规范核能核技术利用企事业单位行为。基地开展大量核与辐射相关科研实验,进而促进核与辐射安全法规的理论、政策研究。 “我们有了专业的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就能开展辐射监测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苏岩说。 展望二: 建成监管人才培养基地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但审评验证能力、应急能力、监管信息系统、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能力、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难以适应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需求。”苏岩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我国培养核与辐射安全人才的院校约为40家,专业人才稀缺正是核安全监管中最棘手的问题。 目前,核安全中心作为我国唯一专业从事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技术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因其专业性承担了大量国内核与辐射安全相关人才管理与培训工作。 然而,由于核安全中心在核与辐射安全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执(职)业培训场所,开展人员培训所需的设施和教学场所等均有所欠缺。 “如果我们的基地投入使用,我们将建成制度完善、教学培训设施优良、具有高水平专家教师队伍的国际一流教学和培训基地,通过国际项目和专家的引进,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为我国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苏岩认为。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因此,我们要有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 展望三: 建成公众开放体验基地 “当前核电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公众参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消除公众‘闻核色变’心理,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核安全意识,满足广大群众的信息需求。”苏岩表示。 因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需要对核与辐射安全相关信息做到及时发布、公开透明,对公众进行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及时回复公众的关切和质询。 苏岩介绍,早在新建项目立项前,项目选址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采取公示、听证会和座谈会等方式向公众公开建设项目在建造和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对信息公开内容、方式和程序有明确的规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据了解,基地将邀请公众和学生免费参观,尽量让公众了解我国核技术的发展情况,向公众介绍一些自我防护的方法,保证在面临核事故时能迅速采取正确的措施。通过这些长期多样的核科普宣传活动,减少并消除人们对核能利用的担心和恐惧。 “基地将成为我国行业内最权威、最专业和最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平台,有助于规避核恐慌引发的社会风险,有助于赢得公众信心,促进中国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实现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苏岩说。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