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作为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5座“华龙一号”中最早开工的项目:卡拉奇核电项目二号机组,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庆典活动在卡拉奇K2、K3核电项目现场举行。 相关阅读:央视解密 | 中国核电出口第二站——卡拉奇核电站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 卡拉奇核电项目总金额为96亿美元,中方贷款额为65亿美元,发电能力为220万千瓦,采用国产华龙一号(ACP-1000)技术,项目由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计划2020年发电。 卡拉奇核电站2号、3号机组与国内的福清二期核电项目5、6号机组一样,均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因而在工程进度上也具有一定参考性。 这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次走出国门,正式落地巴基斯坦。 报道君: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节目里“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的身影吧~
卡拉奇,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人口接近2000万。看着是不是感觉瞬间热浪来袭~ 最近五年,这里电力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就建在距市区不到23公里的海边。作为“华龙一号”中国项目的孪生兄弟,这个巴基斯坦最大的核电站,建成后每年发电量将超过180亿度,可以完全解决卡拉奇市及周边的电力供应问题。
看似坚硬的泥岩,遇水后会变得酥软。这种“泥岩地质结构”,是巴基斯坦当地特有的。与国内建造的核电站相比,土质带来的工程难题还是头一次遇到。
实际上针对泥岩地貌,工作人员提前准备了一系列优化方案。已经完成的地基部分,比国内华龙一号多用了 10%的钢筋,水泥成分配比也做了调整,用于加固。平均每小时,都要到核岛做一次温度监测。因为他们要确保,9600立方米、7米厚的这个全球最大体积的整体混凝土浇筑块上,不能出现任何裂缝,这是核电站安全性的核心保障。 然而,巨大体积的混凝土,内部散热不如表面快,只要内外温差超过2度,产生的应力就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如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这项技术此前只有美国人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表温度,此时已经超过了45度。除了适时补水,整个核岛都需要穿上这样的保温衣。
驱车前往距离卡拉奇1600多公里外已经运行了16年的老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
核电站现场总经理萨伊德正在带着他的团队调试设备,这个刚刚建成的30万千瓦新机组,8月底将投入运营。萨伊德是这里最出色的工程师,已经带了很多徒弟,而他的很多技术,当年也是在中国学来的。
他们与秦山核电站交流分享经验,互为“姐妹”~在世界核电领域,所有的跨国合作,都有百年联姻的美誉。不到30岁的恰希玛电站,还很年轻。卡拉奇的华龙一号核电站的工地上,他们迎来了核岛第一批应急安全设备。这些设备,来自中国的西安。经过两个多月陆运海运的颠簸,性能依旧经得住考验。
这份设备采购清单,写满了中国装备企业的名字。 以前整个核电的清单,大部分的制造企业是来自国外,包括韩国,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相关国家,而现在中国人自己在国外建设核电站,都是中国的企业,真是满满的自豪呢~
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中国核电,已经成为高铁之后,又一张走向世界的中国新名片。从巴基斯坦为起点,在 "一带一路"沿线,还有近30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装机总规模大约1.5亿千瓦,后续至少会撬动2.5万亿元的投资,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市场。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