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回顾 2001年9月11日上午,3架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以及位于华盛顿五角大楼。事件造成双子塔的倒塌以及五角大楼部分受损,造成死亡人数2996人。 事件后美国核管会的响应 “911”事件引起了美国核管会及核工业对两个关键问题的考虑:一是当恐怖分子破坏核电厂安全系统使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时,此时核电站的脆弱性;二是满载燃料的飞机以非常高的速度撞击核电站所造成的可能的载荷效果。后续的讨论以及影响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的。 在事件发生后核管会首先告知持证人要达到最高准备水平—安全3级。这就意味着持证人要增加安保力量、增加巡逻车数量等。 在事件的余波下,核管会回顾了当时的监管,并且考虑增强当时的监管要求的步骤,并且做出了一系列行动。 出于安全的原因,关于新颁布的加强要求的细节,对公众透漏的很少。但是大致为要求持照人建立巡逻队,打造安保力量,安装额外物理屏障,远距离反应堆监测车,采用更加严格的进入许可,加强同军队及立法的协调等。同时,决定每座核电站用于评估安全机制有效性的force-on-force测验由每8年进行一次改为每3年一次。 2002年核管会成立了核安全与事件响应办公室。2003年和2006年,更新了电站设计基准威胁(design-basis threat)的要求。 核管会与批判者的辩论 “911”事件不仅引起了美国核电监管的改变,也激起了认为核电站脆弱的人们的批判。核管会和批判者之前展开了一段唇枪舌剑的辩论。 辩论基本围绕两个问题,一是核管会的监管能力是否足够应对恐怖袭击。一些国会议员指责核管会安全能力不足,松懈无效,提议立法建立联邦安保武装,核管会则强烈反对这项提议,认为既破费有没用。一些其他的委员会则指控核管会为“肮脏的小秘密”,防御态势准备不足,装备不够精良。核管会坚决否定对这些指控,并且认为电站的防御知识已近完美,并且“911事件”后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进。 二是电站及乏燃料池能否抵得住飞机撞击。 在“911”事件之前,电站持有者没有特别地考虑过像波音757、767撞击的问题,核电站的设计也没有考虑抵御飞机的撞击。当时只有三里岛核电站有相关的考虑,因为三里岛附近有哈里斯堡国际机场,设计考虑20万磅,速度230英里每小时。但是“911”事件中的飞机更重更快。核管会认为飞机撞击安全壳的确切效果难以预测,批判者认为工业界与核管会要面临的就是评估飞机撞击导致大量放射性释放的安全隐患。 2002年7月,美国核能所宣布,以350英里每小时为例的相关研究表明,飞机穿透反应堆极其不可能,对安全壳信心百倍。但是批判者们不信。 核管会基于国家实验室和自己的员工的研究,得到了支持核能所却又更加模棱两可的结论。2004年9月,核管会报告称,飞机撞击能够造成放射性释放。但是强调大规模的不太可能,操纵员有足够的时间缓解。 批判者又说,即使安全壳够硬,但乏燃料水池脆弱的很。2003年,8名在业界小有名望的判者联合发表文章,文章认为恐怖分子用飞机和反坦克导弹能够干涸掉乏燃料水池,后果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严重。文章还被政策研究所的“阿尔瓦雷斯报告”所引用。 核管会仔细研究该报告后,认为其过渡保守,过分夸大,令人误解,不能作为在乏燃料池采取防御措施的案例。阿尔瓦雷斯和其同事则认为核管会隐瞒真相。 核管会和批判者关于乏燃料池安全隐患的僵持,引起国会注意,要求科学院开展研究。2005年4月,专家组给出结论,成功的恐怖袭击难以执行,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能的。核管会宣称带有敬意的否认这种观点,认为即使乏燃料池干涸,一两个消防水龙头就够冷却了。 总之,核管会一面处在批判的风口浪尖,从国会到媒体。一面和科学院及批判者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尽管争论是的尖刻的,核管会还是采纳了科学院的主要的建议,例如要求核电持照者重新定位乏燃料中的燃料棒。 参考文献: [1]"Winnipegger heads to NY for 9/11 memorial". CBC News. Sep 9, 2011. Retrieved 2013-11-13. A total of 2,996 people died: 19 hijackers and 2,977 victims. [2]J. Samuel Walker and Thomas R. Wellock. A Short History of Nuclear Regulation,1946–2009,2010. 图片来自网络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