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关于“中国是否要建造超大对撞机”的话题在科学界引发了激烈的辩论,丘成桐、杨振宁等大师级科学家相继参与论战,成为舆论热点。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顶尖的科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看法不一,足以见得这种大规模的科学工程已远远超越纯粹的科学范畴。中国是否要建,不妨从世界上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大科学工程中获得启示。本文为大家梳理世界上出现的九个规模最大科学工程。 1. 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目的:揭示宇宙起源,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意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科学计划,将带来重大物理学发现的一个新黄金时代,将模拟宇宙大爆炸,有望揭示宇宙的起源,并引起科技的进步 耗资:100亿美元 参与国家:34个国家共同出资,来自大约80个国家的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 占地面积:位于地下100米深的环形隧道中,隧道全长达27公里 建设历时:1994年-2025年 是否实现目标:最终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并将继续对质子对撞后产生的产物进行物理学研究 2.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
目的:在和平利用聚变能的基础上,探索聚变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 意义: ITER装置的建造是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新阶段,也是人类更接近实现受控聚变能的标志,一旦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耗资: 13年时间耗资15亿美元完成工程设计,工程总预算100亿美元 参与国家: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 占地面积: 70个足球场左右(约49万平方米) 建设历时: 原计划1985年——2030年 是否实现目标: 因超预算,工程目标遭遇拖欠。不过,近两年来在ITER组织和七个参与国不断努力下,终于,ITER理事会于2016年6月16日签署最新的完整日程计划,确定在2025年12月实现第一束等离子体 3.国际空间站
目的: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科学实验室,以便宇航员长期进行科学研究 意义: 一旦建成,将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作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手段,将有利推动太空天文学,太空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 耗资:1000亿美元 占地面积:一个足球场大小(7000平方米) 参与国家:16国 建设历时:1983年提出,1993年完成设计并开始实施,由于预算远远超过了NASA最初的预计,其建造时间表也比预定的要晚 是否实现目标:2006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上的活动首次在地球上进行了高清晰度电视直播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