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乏燃料后处理的紧迫形势,我国历经20余年磨难,自主设计和建设的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终于在2010年底热试成功,为后续设计、建造商用后处理厂提供了必要的设计依据和运行经验。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和法国也一直就后处理大厂的技术引进和合作进行谈判,预计在2030年建成具备800吨乏燃料后处理大厂。 除了坚持闭式燃料循环策略之外,中国还积极开展核废料“分离-嬗变”研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火葬”技术,即首先将乏燃料中的铀与钚分离出来回收利用,然后通过“嬗变”将乏燃料中长寿命、高放射性裂变产物和次锕系元素变为中短寿命、低放射性或稳定核素,这样放射性持续时间将减小为300-700年,最终需要深地质埋藏的废料将减小为一次通过的1/50。要达到嬗变的条件,中子速度需要达到9900000米/秒,而普通核电站内参与核反应的中子速度仅约为2200m/s,研究表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快中子反应堆”和“强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反应堆系统”实现,而这两种系统目前在中国都在开展研究。 值得指出的是,在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明确将“乏燃料后处理与高放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为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努力啃下“后处理”这块硬骨头! 参考资料: 1. Classifica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 General Safety Guide, No. GSG-1. IAEA, 2009. 2. Nuclear Wastes,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nuclear-fuel-cycle/nuclear-wastes.aspx 3. 能源杂志:主要核电国家如何处理乏燃料? 4. 2015 年核技术评论, GC(59)/INF/2. IAEA, 2015. 5.《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2016.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