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电行业专题报告(二):中国核燃料循环体系初建,前后端市场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16-10-14 14:48    来自: 腾讯网

核燃料循环产业链价值链长内容丰富,且处于技术和实践相对落后于市场,但需求和必要性十分确定的阶段,前后端运营和装备市场成长性明显。

如果按时达成2020年的核电装机规划目标:在运5800万千瓦时。据我们测算,我国2016-2020年约需要核燃料组件4900吨,2020当年需要约1300吨。产生几乎同等重量的乏燃料,到2020年累计产生乏燃料7900吨。因为乏燃料及废料的放射性,如此体量的乏燃料将推动核燃料保障及乏燃料后处理和离堆贮存的需求的不可回避,将促使核燃料循环产业设备需求快速增长。

核燃料循环产业,从闭式燃料再循环的角度看,包括前端的铀勘探采掘和冶炼加工、铀转化和浓缩、燃料组件制造和后端的核废料最终处置、乏燃料后处理(含后处理、固化、处置、制造MOX燃料提取钚等)、乏燃料及废料的贮存和运输和核电站退役。

我们预计前端运营市场中,2016年国内核燃料组件市场空间81亿左右,到2020年,当年的燃料组件市场空间近284亿,2016-2020年累计市场空间近800亿元。2016年国内铀粉矿(采掘冶炼和加工)市场空间21亿左右,到2020年,当年的燃料组件市场空间近56亿,2016-2020年累计市场空间近180亿元。

我们预计后端运营市场中,2016年前未处理的乏燃料后处理运营市场空间200亿左右,到2020年,当年的乏燃料市场空间近90亿.我们假设若乏燃料一直未做后处理,2020年累计市场空间近525亿元。

前端运营市场的参与者有限,主要以中核集团为主,广核有望进入市场,垄断性较强。后端的核废料最终处置和核电站退役还在规划中,乏燃料后处理(含后处理、固化、处置、制造MOX燃料提取钚等)产业还在技术引入和研发试验中,商业化产能还处于规划中;乏燃料及废料的贮存和运输则初步商业化,中子吸收材料和存储格架的生产制造则刚开始国产化的进程。

因为历史和安全的原因,前端市场商业化空间较弱,后端市场关键材料和设备(中子吸收材料和乏燃料贮存格架)近期实现国产化突破,未来循环产业链国产化市场是一个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

我们认为2016-2020年,堆内储存的格架将为中子吸收材料带来4.2-6.5亿元的需求,离堆储存的干式转运和运输容器将为中子吸收材料带来33-35亿元的需求。产业链上中子吸收材料最有竞争力的国内供应企业有海龙核科、应流久源和安泰核原,堆内储存格架最有竞争力的国内供应企业有安泰核原和阿波罗,离堆贮存干式转运和运输容器最有竞争力的国内供应企业有南通中集、阿波罗、西安核设备。

我们给予核电装备和运营子板块“看好”评级。

前端产业链上,铀勘探采掘和冶炼加工、铀转化和浓缩、燃料组件制造大部分都在中核集团下的非上市公司里,建议关注燃料组件制造的外壳关键材料国产化企业。后端的核废料最终处置和运输和核电站退役还在规划中。建议关注乏燃料后处理(含后处理、固化、处置、制造MOX燃料提取钚等)和乏燃料及废料的贮存和运输相关的运营和设备国产化企业。

前端燃料组件制造相关企业建议关注:西部材料(002149,未评级)和东方锆业(002167,未评级)、后端乏燃料及废料的贮存和运输关企业建议关注、应流股份(603308,未评级)、安泰科技(000969,未评级)、阿波罗(832568,未评级)、海龙核科(832026,未评级)等。后端乏燃料后处理相关企业建议关注:通裕重工(300185,未评级)和中飞股份(300489,未评级)。核电运营企业建议关注:中国核电(601985,买入)。 

上一篇:曹军骥:加速核电发展,解决污染与气候变化难题下一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开始测试堆芯屏蔽材料

推荐阅读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8月22日,中核二三召开干部任职宣布大会,公司党委书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8月15日,烟台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山东海阳辛安核电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2024年8月1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宋克祥任中核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8月12日,“廉洁南昌”发布消息称,中国广核新能源控
精彩图片
  •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