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民用核电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则是民用核电发展最快的国家。这项合作会同时使中英双方受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同时拥有全球最为充沛的资金,这也正是中国核电企业走向海外的一大动力。 中俄能源合作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能源资源富集国,天然气储量和出口量、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及煤、铀、铁、铝等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作为中国最大邻国,俄罗斯与我国的政治关系成熟牢固,将我国视为主要合作伙伴,对华能源合作既有意愿也有能力,还有天然地缘优势和互补特点,是我国维护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可借重的合作伙伴。 随着中俄关系的快速发展,两国能源合作规模逐渐从小到大,从单纯贸易到涉及油、气、核、煤、电、新能源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中俄原油管道2011年1月建成投产,俄每年对华输油1500万吨。中俄双方正在商谈通过管道增供原油项目。未来20年,这条能源动脉将累计对华输油达数亿吨。俄实现了石油出口多元化,我国有了稳定的陆路石油供应。除管道供油外,两国石油上游开发、下游炼化领域合作逐步推进。中俄合作建设的田湾核电站项目安全高效运营。两国煤炭、电力贸易大幅增长,2012年我国自俄进口煤炭2000万吨,进口电力26亿千瓦时。未来这两个数字还会日益增大。 中法核能合作 2013年4月25日,中广核集团与法国阿海珐集团以及法国电力集团签署了长期合作联合声明,三家公司共同签署的一系列文件中规定,他们将联合研制先进反应堆,促进世界核电工业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这是30年来中法开展的第三次重大核电技术合作。中法有30年的核电合作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法国电力公司就参与到中国大亚湾核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在30年后的此次合作中,玛氏路强调,法国电力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核电运营商,中广核集团是世界最大核电发展计划的拥有者,两者有必要加强核电交流与合作,互利双赢。 截至2013年4月,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数量为7台,总装机容量721万千瓦,占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总装机容量的53%;在建机组15台,总装机容量1775万千瓦,占中国大陆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的56%。 在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可以无处不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定义及分类信息介绍如下: 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定义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所以,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 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分类 发电模式 太阳能发电分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不论产销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光热发电都赶不上光伏发电。可能因光伏发电普及较广而接触光热发电较少,通常民间所说的太阳能发电往往指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 输送方式 太阳能光伏发电分为独立光伏发电、并网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 独立光伏发电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也叫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控制器、蓄电池组成,若要为交流负载供电,还需要配置交流逆变器。 并网光伏发电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就是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经过并网逆变器转换成符合市电电网要求的交流电这后直接接入公共电网。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有集中式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一般都是国家级电站,主要特点是将所发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但这种电站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发展难度相对较大。而分散式小型并网光伏系统,特别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由于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点,是并网光伏发电的主流。 分布式光伏发电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又称分散式发电或分布式供能,是指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电现场配置较小的光伏发电供电系统,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支持现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或者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基本设备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另外还有供电系统监控装置和环境监测装置。其运行模式是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阵列将太阳能转换输出的电能,经过直流汇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电柜,由并网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供给建筑自身负载,多余或不足的电力通过联接电网来调节。 根据《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要提高己有外送容量中光伏发电的规模和比例,单个基地外送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总规模达到1220万千瓦。 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条件好、可开发规模大的地区,各规划建设1个以外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可结合大阳能热发电调节性能配置光热项目,并配套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单个基地规划外送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重点建设山西太同(300万千瓦)、山西阳泉(220万千瓦)、山东济宁(100万千瓦)、内蒙包头(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安徽两淮、辽宁、山西、内蒙古等采空区和备采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1540万千瓦,2020年建成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到2020年,太阳能年利用总规模达到1.5亿吨标煤,其中太阳能发电年节约5000万吨标煤;太阳能热利用年节约9600万吨标煤,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亿吨,减少硫化物排放690万吨。预计“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发电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将达到100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贡献将达到8000亿元。太阳能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达到700万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达到500万人。 美国太阳能电池厂商FirstSolar在其2016年3月出版的《第一太阳能2015年可持续性报告》中公布,目前采用该公司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发电设施的发电成本,“已达到可与化石燃料等发电成本竞争的水平”。具体来说,该公司的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百万光伏电站)的每kWh的发电成本为“5~12美分”(FirstSolar),与美国每kWh6~15美分的煤炭火力发电、每kWh9~12美分的核电及每kWh6~8美分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基本相同。在日照量等条件良好的场所,成本还会更低。而据最新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将在0.6元/kWh,未来两到三年内有望达到0.4元/kWh。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的风电场分布很广,在东南沿海、辽宁沿海、山东及其岛屿年平均风速达到6-9M/S,为了促进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国家计委一直在研究和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一些政策已经开始出台并进行实施,这些必将推进中国风电产业的较快发展。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内陆还有许多山系,地形复杂,加之青藏高原耸立中国西部,改变了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和大气环流,增加了中国季风的复杂性。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等中高纬度的内陆,那里空气十分严寒干燥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环流引导下,就会爆发南下俗称寒潮,在此频频南下的强冷空气控制和影响下,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侵袭中国北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冬季总有多次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南下,主要影响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风,东南季风影响遍及中国东半壁,西南季风则影响西南各省和南部沿海,但风速远不及东南季风大。热带风暴是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空气涡漩,是破坏力极大的海洋风暴,每年夏秋两季频繁侵袭中国,登陆中国南海之滨和东南沿海,热带风暴也能在上海以北登陆,但次数很少。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开阔,冬季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东北部多为东北风,其他地区一般为偏西风,夏季大约以唐古拉山为界,以南盛行东南风,以北为东至东北风。中国幅员辽阔,陆疆总长达2万多公里,还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边缘海中有岛屿5000多个,风能资源丰富。中国现有风电场场址的年平均风速均达到6米/秒以上。一般认为,可将风电场风况分为三类:年平均风速6米/秒以上时为较好;7米/秒以上为好;8米/秒以上为很好。可按风速频率曲线和机组功率曲线,估算国际标准大气状态下该机组的年发电量。中国相当于6米/秒以上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仅仅限于较少数几个地带。就内陆而言,大约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0,主要分布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年报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风电将继续增长势头,到2018年将达到60GW。增长将继续被中国引领,中国有望实现2020年200GW的目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每年需要投产2000万千瓦以上。 截至2015年2月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04万千瓦,继续稳居我国第三大发电类型和世界风电装机首位。全国31个省份均有并网风电场,其中内蒙古、甘肃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125万千瓦和1053万千瓦,河北、新疆、山东和辽宁超过50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12月10日表示,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即将出炉,该规划将体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两大特征。 李仰哲是在2016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做出上述表态的。他表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3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正在履行程序,预计很快就将面世。同时,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14个能源领域的专项规划进展顺利。电力、水电、风电、煤层气、生物质等六个专项规划已发布实施,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三个专项规划即将发布。太阳能等五个专项规划正在抓紧推进,有望年内发布实施。 他强调,能源发布“十三五”规划“是一部体现创新发展的规划,也是一部体现转型发展的规划”。其中,从转型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看,“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或者更高,煤炭消费比重要降低在58%以下,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增量合计约为4.8亿吨标准煤,是煤炭增量的三倍多——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