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海水提铀经济性显著提高 吸附材料工作图 2016年4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宣布,通过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的偕胺肟基聚乙烯纤维材料(AF1),将海水提铀成本降至原来的1/3到1/4(每千克铀300~400美元)。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高比表面积的空心齿轮状聚乙烯纤维表面键接偕胺肟基团,合成了AF系列(AF1~9)材料。纤维直径30微米,比表面积达1.35平方米/克,而传统球状实心聚乙烯纤维的直径和比表面积仅为20微米和0.18平方米/克。其中AF1提铀性能最突出,具有吸附速率快、吸附量大、耐海水腐蚀、易洗脱和易制备等优点,2016年进行的最新海试结果表明,每千克AF1可在56天内吸附超过6克铀,是日本开发的聚丙烯纤维材料吸附量的3倍。 美国利用AF1,将海水提铀的成本极大降低,为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成为天然铀生产的另一种可能途径,有望为未来核能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燃料保障。 九、国际核试验监测网基本实现全球覆盖 监测全球概览 2016年6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宣布,其所属的国际核试验监测系统(IMS)建设已完成近90%,基本实现全球监测。 IMS由分布在全球的337个设施构成,其中地震监测台站170个、水声监测台站11个、次声监测台站60个、放射性监测台站80个、放射性实验室16个,监测全球发生的地下、水下、大气中任何核爆炸。监测到的所有数据通过卫星传输至国际数据中心处理和分析,成员国可开放、平等、及时获得所有数据和分析结论。 IMS已成为监测全球核试验的主要手段,大幅增强了国际社会对热点涉核国家核试验的监测与评判能力,促进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完善。同时,IMS还可在地球内部结构、大气与海洋环境研究等科学探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近地面灾害性化学爆炸监测、海啸预警、全球放射性监测等技术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十、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召开 第四届核安全峰会 2016年3月31日-4月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52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首脑或政要与会。这是奥巴马政府发起的核安全峰会的最后一届,标志着此种形式的核安全峰会落下帷幕。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强调,要强化政治投入、强化国家责任、强化国际合作、强化核安全文化,筑牢核安全防线。 2010年以来的四届峰会的目标是加强核安全,降低核恐怖主义威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讨论内容涵盖10余个领域,包括国家责任、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核安保、核安全、降低高浓铀使用、打击非法贩运等。共发布4份公报、1份工作计划和5份行动计划,提出10余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包括实现高浓铀使用的最小化,鼓励国际社会采取措施研发高密度低浓铀燃料,推进《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生效,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放射性恐怖主义,加强对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构建核探测能力以确认核材料非法交易的源头等。 各国以峰会公报和行动计划为指导,采取积极行动并取得实效。2016年5月8日,《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正式生效;截至9月,43个国家批准《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缔约国总数达到106个,扩大了公约适用范围。 通过峰会,国际社会在加强核安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面临多重挑战,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不容忽视,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风险仍然存在。峰会之后,国际社会将以部长级会议作为新的核安全合作平台,继续落实峰会的各项行动计划,持续推动核安全多边国际合作,以保持政治势头并进一步强化全球核安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