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四代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换热组件产业化时间:2016年4月 事件: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关键部件——换热组件首批发运仪式31日在江苏宜兴举行,预计2016年8月将完成全部38套换热组件的交货。
意义:这标志着蒸汽发生器换热组件制造实现工艺突破,并具备产业化条件,该批产品将应用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目前,该设备已申请或授权国际、国内专利30余项,整个结构设计已经在15个国家申请国际专利。 14 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安全级DCS平台龙鳞TM系统首次亮相核工展时间:2016年4月 事件:2016年4月6日,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携自主研发的核安全级DCS平台龙鳞TM—NASPICTM平台首次亮相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意义:该系统重要关键技术属国内首创。龙鳞TM系统以GB/IEEE/IEC相关标准为导向,采用以ARM系统微处理器、高速串行总线等为特征的数字化技术,完成了包括安全级通信协议、高可靠的微内核引导软件等一系列技术核心攻关,在核电工控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5 华龙一号继续创新:关键核燃料技术突破 摆脱出口受限时间:2016年5月 事件:中核集团研发的18个月换料的CF3燃料组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关键锆合金材料的自主供应和燃料组件的制造,并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N36锆合金。
意义:燃料技术是反应堆的核心技术之一,这一技术长期为国外垄断,国内只能照图加工,即使有改进也必须征得技术拥有国的同意。“而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了这个束缚,我们有了自己的燃料技术。” 荆春宁称。预计CF3将在2017年实现工业化应用,未来将用于“华龙一号”核电站“华龙一号” ,从而解决出口受限问题。 16 中广核自主研制高性能隔磁片材料取得重大突破时间:2016年5月 事件:5月17日,中广核工程公司自主研制的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用高性能隔磁片在上海第一机床厂完成最终冷热态综合性能验证试验及评价工作,试验结果全面优于进口隔磁片,标志着经过近3年科研攻关的高性能隔磁片材料自主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义:此项研发成果为彻底解决CRDM临界释放电流超差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隔磁片材料的国产化,也为自主研制隔磁片应用于华龙一号等后续核电机组奠定了基础。 17 我国自主掌握华龙一号主管道设计和制造技术时间:2016年6月 事件:近日,由中核集团核动力院设计,二重集团制造的华龙一号关键设备——主管道评定件通过验收,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意义: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华龙一号主管道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为打造中国核电自主品牌,实现“走出去”起到了积极作用。 18 国产核电设备焊接材料通过鉴定时间:2016年7月 事件:日前,机械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核电设备用不锈钢、镍基合金焊接材料”顺利通过成果鉴定。
意义:该课题成果的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309L熔敷金属焊后热处理态室温断后伸长率及不锈钢带极堆焊熔敷金属室温抗拉强度等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可用于三代核电工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9 突破探测开发技术瓶颈 提高铀资源开发效率 时间:2016年7月 事件:日前,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承担的863计划“放射性矿产探测与开发技术”主题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结果显示,项目不仅完成批复的研究任务,达到批复的技术指标,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而且在隐伏砂岩型铀矿勘查采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探测设备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意义:项目通过对高精度能谱探测仪器、脉冲中子测井与铀定量解释技术、隐伏放射性矿产识别技术、地浸采铀模拟与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与仪器研发,形成放射性矿产“普查-勘探-采冶”技术链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找矿探测仪器,进一步提高我国放射性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技术水平,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培养一批放射性矿产勘查的中青年技术人才,形成核地质、核地球物理、地浸采铀的科技创新团队,促进我国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 中核集团发布我国首套数字微堆系统时间:2016年7月 事件:7月27日,我国首套数字微堆系统在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式发布。数字化微堆通过多专业模拟计算和协同设计,建立了一个可预测的虚拟数字微型中子源反应堆集成环境,能够综合模拟和预测真实微堆从设计、建造、首次临界、运行到退役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技术性能和参数特点,全面展示微堆从设计到退役的全过程。
意义: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数字微堆技术,也标志着中核集团在数字反应堆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为助力低浓化微堆“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