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1月9日上午,世人瞩目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水平的“三大国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揭开面纱。深令核圈人鼓舞的是,在国家奖连年减少的情况下,今年核能领域共斩获两个大奖。其中,一项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即“面向铀矿与环境的核辐射探测关键技术、设备及其应用”,另一项则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这是核反应堆物理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 自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以来,中国在核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曾获得了30余项国家奖,诞生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实现了核电“走出去”,然而,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核大国”,但还不是“核强国”,我们做了很多弥补“国内空白”的工作,而鲜有“国际领先”的成果;我们做了很多从“1到100”的拓展,而从“0到1”的突破却很少见。如今,两大国家奖的获得,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垂青,或许为中国核能发展敢于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源头创新增添一份勇气和信心。 据了解,两个奖项中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吴宜灿团队完成的。近些年这个团队异军突起,成果可圈可点,包括此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核电宝”设计、中国核能安全领域的第一篇nature系列论文。为解决革新型核能系统中子物理问题,该团队历时20余年提出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包括法国原子能机构、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国家实验室等国际顶级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著名核电集团等,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能源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等30余个国际重大核科学工程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项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铀矿与环境的核辐射探测关键技术、设备及其应用”项目。这项研究成果系东华理工大学汤彬教授团队历时29年技术攻关所得,其创新了现场铀矿定量和环境辐射计量的方法理论,研发出多项关键技术和成套仪器设备,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国防及行业技术标准,使得我国铀矿勘探和环境辐射测量的技术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据了解,我国所提交的2/3以上铀资源储量均使用了该技术,为保障铀资源供给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大国家奖”象征着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覆盖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技术应用推广的整个链条,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获奖代表颁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着重授予“在数学、物理学、材料、工程等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上的重大突破,国家技术发明奖着重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奖则着重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上的先进成果。 突破总是令人欣喜,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在核能领域的那些重大突破,小编特此梳理了在核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家奖历年的获得情况(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疏漏还请指正)。让我们向那些在过往的岁月中,为中国核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些先驱者们为我们开辟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后来者我们定当继往开来,不辱使命,让核能永远造福人类!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 声明 以上内容由中国核网整理,未经中国核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不得擅自转载。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