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AEA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法国、美国及韩国核能发电占比分别为73%、19%及34%,近年来三国核电机组平均负荷因子分别为75%、90%以及85%,负荷因子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以及中国核电、中广核电力的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国内核电占比仍仅为3.5%,较主流核电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核电发电量占比较低也为其保持基荷运行状态提供了条件。我们判断,未来数年国内核电机组的负荷因子将维持在85%左右,对应利用小时数为7500左右。 目前核电较煤电、燃气发电、燃油发电而言,享有电网调度优先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核电基荷运行。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2015年年底印发的《关于有序放开发电计划的实施意见》,核电消纳顺序排在水电、光伏、风电之后,但在燃煤发电等化石能源发电之前,如表1所示。由于水电、光伏、风电等电源不同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核电作为基荷运行更具现实意义。 核电机组所在省区电力总体供不应求,有助机组电量消纳。目前国内在运、在建以及处于筹建状态核电机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15年电力供需数据,如表2所示,沿海各省中除福建、广西、海南外,其他省区的电力总体供不应求。考虑到跨省区电力输送情况,浙江向上海供电、河北向京津两地送电、与福建毗邻的广东、浙江及江西均现电力供不应求,总体来看,国内大部分省区核电机组的发电量可有效消纳。 4 基荷电源地位将保障机组维持较高利用水平 近两年国内核电机组密集商运,是核电利用小时数下降的原因之一。新机组商业运营后1年左右需要进行首次大修,耗时大约80天左右,是常规换料大修耗时的2倍左右。自2014年末开始,国内有大量新机组投入商业运营,随后1年相应机组陆续进入首次大修,或为导致国内近两年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在2014年之前,国内新机组商运的节奏明显更慢(具体情况可参考原报告表1),这也使得之前几年国内核电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偏高。 通过汇总目前国内在运35台核电机组自并网发电至今的年利用小时数据,我们发现,核电机组在并网初期年利用小时数较后续平稳运行确实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剔除掉14台于2014年年底后并网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据,并剔除掉部分异常机组产生的数据,绘制出目前在运15台机组从商运第2年开始的年利用小时数的均值趋势,如图2所示。核电机组商运第2-4年的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6793、7373和7682,逐年上升。在第三年之后核电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基本保持在7700-8400区间之内。 我们认为,新投运机组首次大修引起的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下降属于正常现象,未来随着国内存量机组数量的不断增加,新增机组对利用小时数的影响将会逐步削弱,在核电机组所发电量能够正常消纳的情况下,我们预计,随后几年国内机组年利用小时数能够维持在7500h左右,且有超预期空间。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